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6内容摘要:
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 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 身家性命也难保。 忠 奸 难 辨 君权与相权 官 吏 难 选 选官制度 腐 败 难 治 监察制度 地 方 难 管 皇帝的烦恼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选官制度 隋唐 战国 魏晋 汉朝 西周 世卿世禄:血缘 科举取士:才能 九品中正:门第 军功授爵:军功 察举征辟:孝廉 特点 : 标准越来越科学 ,公正 ,客观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一) 先秦:“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二)汉:“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 (汉武帝) a. 察举 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 征辟 征召才能之士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 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四)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 呈 文为去留”,自隋产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 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历史档案 —— 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 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选官制度 ( 了解一下 )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 2人,侯 29人,大将军以下 13人,中二千石 14人,州郡长官 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 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容易任人唯亲 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问题解析 材料一 : ( 唐太宗 ) 尝私幸端门 , 见新科进士缀 行而出 , 喜曰 : “ 天下英雄 , 入吾毂中矣。 ” ——王定保 《 唐摭言 》 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二:顾炎武说: “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 败坏人才 ,有 甚于 咸阳之郊所 坑 者四百六十余 人 也。 ” ——《 日知录集释 》 材料三: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 高明 《 琵琶记 》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科举制:考试选官 ( 1)实质: ② 被选拔的多是 缺乏进取 精神和 创造意识的人。 ( 3)局限性: ① 考试科目和内容,不出 儒 学 经 义的范围。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 2)积极性: ① 破除 世家大族 垄断 官场的情形。 ② 保证 政府行政人员的 来源。 ③ 提高 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 效率。 ④ 促进 社会重 学风 气的形成。 ⑤ 追求公平公正。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 美国学者柯睿格在 《 哈佛亚洲。人民版历史必修1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6
相关推荐
书门下、“ 参知政事 ”、枢密院、三司 ) 趋势 ( 三省六部制 ) 君权与相权 ——相权的削弱 元朝 (沿用宋制) 汉武帝 时中外朝制度 皇 帝 提拔的人才 亲信的将领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朝 外朝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中书省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审核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 特点 :三省合作
第二位画师被召 , 画得更加用心 , 但同样被拖出斩首。 第三位很聪明 , 他悟出了前两位画师被杀的奥秘 , 只是脸型的轮廓有些像 , 但却画得满脸和气 , 在慈祥仁爱中 , 又显得威严沉稳。 朱看后 , 龙颜大悦 , 重赏了画师。 另据 《 明史 》 本传记载一副奇特古怪 , 长相不雅的容貌 ,满脸的麻子 . 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明朝从建立起,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则栋主动上前向科恩打招呼,并且赠送了礼物。 在中美关系尚未恢复的年代,这样的举动很快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 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 1971年 4月, 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 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
要实行行省制度。 元朝地方政治制度 —— 行省制 1、实行行省制 3、设 宣政院 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西藏、四川、青海) 2、晋、冀、鲁由 中书省 直接管理 (1) 加强了 中央集权统治, 巩固了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 变革 , 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 , 影响深远。 省、路、府、州、县 地方行政结构: 评价 :元朝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监察 制度
童生 童试 生员 秀才 乡试 举人(通过) 乙榜(中举) 第一名:解元 第二名:亚元 第三四五名:经魁 会试 贡士(通过) 会元(第一名) 殿试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甲榜 一甲 赐进士及第 二甲 赐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四、行省的设立 • • :州、郡、县 • :道和路、州、县、 • :行省制度 • 内容 :行中书省及直辖的 “ 腹里 ” (河北、山东、山西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 四 、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 时间 依据 备注 先秦时期 秦汉至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 明清时期 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第 考试成绩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 体现封闭的特征。 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 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五 、 行省的设置 简述秦汉到元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 州郡县三级 道、州、县 路、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