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1伟大的抗日战争1内容摘要:
组织抗日义勇军 国民党 爱国官兵 ① 十九路军凇沪抗战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② 长城抗战 ——安德馨营山海关殉国 二十九军宋哲元部长城喜峰口失而复得; ③ 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 “ 西安事变 ” 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关内人民 ① 工人罢工、募捐; ② 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③ 爱国学生掀起 “ 一二九运动 ” ,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 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爱国民主人士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蒋光鼐( 1887-1967年 ) 19路军的抗战 蔡廷锴( 1892- 1968年) 冯玉祥( 1882—1948) 吉鸿昌 (18951934) 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① 自发性、形式多样 ②局部性、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 中国的抗日是如何从局部性 、 分散性 的抗日走向全民族团结的抗战。 全民族抗战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 1935年:瓦窑堡会议 ; 2)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3)八一三事变后:改编八路军、改编新四军 ; 4) 1937年 9月:国民党公布了 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全民族抗战 之国民党正面抗战: 会战名称 时间 战绩、评述 淞沪会战 打破了 …… 太原会战 国共配合,平型关大捷 …… 徐州会战 1938年春 台儿庄大捷 …… 武汉会战 1938年秋 此后进入 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 1940年 (张自忠 ) (1)主要会战: (2)总体评价: ① 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打破了 …… ② 由于片面抗战,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 凇沪会战 谢晋元将军 只要有一人在 ,阵地就在 将军碧血凝青史 壮士英魂映丹心 台湾抗日义勇队在金华。人民版历史必修1伟大的抗日战争1
相关推荐
,结果如何。 ⑦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如何进行抗日,结果如何。 ⑧ 活动探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由中日两国的国力、国情所决定 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到全民族抗战的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①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②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 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 1936年,
矛盾尖锐复杂,而一战又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 二 . 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现曙光 主观条件: ①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 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③有列宁主义理论的指导 ④有占全国大多数的贫苦农民作为同盟军 工人、士兵向冬宫进攻 冬宫,俄国沙皇的宫殿,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设于此。 攻打冬宫 1917年 11月 6日 (俄历 10月 24日),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榜 样,开辟了 的新时代;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 和实践指导力量。 国家现代化 无产阶级革命 思想武器 问题思考 6.十月革命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的依据是什么。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带来什么 启示。 提示 从领导阶级、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和以建 立公平、公正、平等社会制度为目标进行分析。 启示
9月: 国民党公布了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巩固: 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 A、涉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 B、参加者有自发的群众,有国民党将领 C、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D、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联蒋抗日 反蒋抗日 逼蒋抗日 反围剿长征 西安事变
资产阶级专政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 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两党制 全国人大与其常务委员会 议会 国务院 国家主席 内阁(首相) 国王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具体方式具有多样性) 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 什么是代议制。 资本主义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约旦 ) 民主共和制
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 • 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并组阁的先例 • 1742年, 沃波尔 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 • 创下了首相遭议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 • 1783~1784年, 小皮特 内阁遭到议会下院反对,内阁不但没有辞职,反而下令解散议会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议会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 内阁遭到议会下院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