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长恨歌4内容摘要:

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 佳人曲 》 有诗为证 诗曰: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长恨”。 (七)、深入思考 作者写这种“长恨”目的何在。 《 长恨歌 》 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白居易: 字 乐天 ,号 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 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 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 新乐府运动 ”,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 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 《 新乐府 》 、 《 秦中吟 》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 《 长恨歌 》 、《 琵琶行 》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 知人:白居易 • 论世: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 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诗。 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概括主题 诗的前半部分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长恨之因),后半部分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玄宗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生离死别的同情(长恨正文)。 朗读体会 课后作业 本诗是叙事长诗,但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更好地突出了诗歌主旨。 试分析本诗抒情特点。 黄埃 散漫风萧索, 云栈 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 下少人行, 旌旗 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 碧 蜀山 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 月伤心色 , 夜雨闻 铃肠断声。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 烘托 人物的悲思。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乐景写哀情 借景抒情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