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修老子五章3内容摘要:
音和声由 互相对立而和谐的,前和后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 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因此,圣人顺应自然规律来做事,顺应自然规律来教化。 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其始原。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 自居。 正因为不 居功 ,所以他的功绩才永远不会失去。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 —— 无为而治。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事业。 而顺应自然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 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 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 而有意地不作为 以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的主流。 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然叫人 减低欲望 ,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绝 圣 弃 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 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抛弃 一切聪明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一切仁义道德,人民才会回归孝顺慈爱;抛弃一切机巧和利益,盗贼才能消灭。 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 依从 :表现单纯、坚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论述该去除哪些东西: 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 讲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 对百姓怀有“仁”也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宁静。人教选修老子五章3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人教选修走进汉语的世界2
畜。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1)词义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 “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 是“听”的意思。 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