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九单元_贝克特与等待戈多共48张内容摘要:

,人的处境是尴尬的,人的寻求和期待是无望的。 戈多应是人们正在等待的某种希望,但这种希望老是不来,或者说,老是答应要到明天才来 …… 于是希望也渐渐变成了无望。 剧中的 爱斯特拉冈 和 弗拉季米尔 的整个心思与全部活动就是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认为,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得救了”,就能摆脱自己的悲惨处境。 然而,戈多始终没有来 —— 他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因此,他们的等待就是虚幻的、徒劳的、毫无意义的,同时又是无奈的。 除了等待,他们别无选择。 即使戈多永远不来,他们还得继续等待下去。 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等待”,深刻揭示了人类生活在荒诞世界中无所适从、无所作为的尴尬处境,体现了现代人那种痛苦、茫然而又悲观、绝望的心态。 写作特色 《 等待戈多 》 在艺术上表现出反传统戏剧倾向,具有浓郁的荒诞性特征。 首先,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 没有开端高潮,也无结局。 两个流浪汉从何而来,为何要等戈多,我们都一概不知。 整个内容情节以人物无聊的小动作,语无伦次唠叨,含糊不清、支离破碎地讲述小故事和人物的杂耍来代替。 杂乱的荒诞不经的内容与情节,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诞。 其次,戏剧的语言是荒诞的。 人物对话、独白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戏剧显得滑稽而混乱。 如一开场两个流浪汉各自喃喃述说自己痛苦,牛头不对马嘴,唠叨重复,文不对题。 被主人唤作“猪”的幸运儿,突然激愤地讲演起来,不带标点的连篇累牍、毫无意义的废话,使人不知所云。 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语言当然也该如此。 有时人物语言也偶显哲理,流露出人物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 第三,寓意与象征。 这部戏剧的主题是“等待”。 等待,寓意着没有意义的生活。 这正是荒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条件,即缺乏意义。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象征着战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类。 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在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战后的西方社会里,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罪恶和灾难,使得人格丧失,个性毁灭。 他们处在一种生死不能的尴尬难堪的境地。 明明知道戈多不会来,还是要等待,在等待中死去、消亡。 剧中, 暮霭的黄昏,阴沉沉、灰茫茫,荒野之中只有一条小路,小路旁边只有一棵秃树,象征着世界的空虚 ; 两个流浪汉脱靴子,倒靴子,摸靴子,看靴子,象征着摆脱人生的束缚与痛苦 ;本是光秃秃的枯树,一夜之间却长出了几片叶子,象征着总有点微弱的希望。 贝尔特把这种荒诞的形式称为 “ 比喻 ”。 他想让舞台道具开口说话,把思想变成视觉现象,使人物的情感外化,充分体现 “ 荒诞 ” 的意识。 这些荒诞的舞台形象大大加强了戏剧的效果,是比对白、台词更重要的戏剧因素。 知识链接 一、荒诞派戏剧( absurd theatre) 现代戏剧流派之一。 荒诞 ( absurd )一词由拉丁文( sardus)( 耳聋 )演变而来 ,在哲学上指个人与生存环境脱节。 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 艾思林 1962年出版的《 荒诞派戏剧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