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内容摘要:
(地面) (高空) A B C 热 冷 冷 低 高 高 高 低 低 (地面) (高空) A B C 热 冷 冷 低 高 高 高 低 低 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导致大气在水平方向上如何运动。 (地面) (高空) A B C 受热 冷却 冷却 低 高 高 高 低 低 一、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地表冷热 不均 大气的垂直 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 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 运动:风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 (高空) 热 冷 低 高 高 高 低 低 冷 B A C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热力环流的实例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材料:由于海陆之间存在热力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 要求:结合材料,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龙口海岸边为什么经常发生以下现象:白天和夜晚的风向相反,且白天的空气比较潮湿。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相关推荐
)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 2. 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二、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热力环流: ——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像 半熟的鸡蛋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 (固 )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900 33 地壳 地幔 地核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外壳 ,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除了可以依靠 地震波
观察“水循环”课件,思考、完成下表: 阅读 思考 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主要环节 及 示意图 特点 典例 海洋和陆地之间 最重要的类型,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地表径流)、 夏季风(水汽输送) 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 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降水) 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6′S 0176。 23176。 26 ′N 90176。 N (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 90176。 — 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 例:夏至日和冬至日北京 ( 40 176。 N) 的正午太阳高度各是多少。 40 176。 N 0176。 176。 23176。 26 ′N 23176。 26 `S 夏至纬度差为: 40 176。 23176。 26 ′ 冬至纬度差为:
晨昏线将所经过的纬线分成两部分,在昼半球部分称为昼弧,昼弧长则昼长,在夜半球部分称为夜弧,夜弧长则夜长。 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为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此日以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南半球相反 ,赤道上昼夜等长。 >>下一步 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为一年中的最大值。 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此日以后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地方时与经度差的关系: 经度每隔 150,地方时相差 1小时;经度每隔 10,地方时相差 4分钟。 【 归纳总结 】 (1)地方时的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3)地方时的计算: ①地方时与经度差的关系: 经度每隔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