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4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6内容摘要:
【例三】木块质量 m=8kg,在 F=4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粗糙水平面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 t=5s 的位移 s=5m.取 g=10m/ s2,求: (1)木块与粗糙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在 5s 后撤去 F,木块还能滑行多远 ? 【例四】长为 20 米的水平传输带以 2m/ s 的速度匀速运动,物体与传输带间的摩擦系数 u=0. 1。 物体从放上传输带 A端开始,直到传输到 B 端所需时间为多少 ? 【例五】图中的 AB、 AC、 AD 都是光滑的轨道, A、 B、 C、 D四点在同一竖直圆周上,其中 AD 是竖直的。 一小球从 A点由静止开始,分别沿 AB、 AC、 AD 轨道滑下B、 C、 D 点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l、 t t3。 则 ( ) A. tl=t2=t3 B. tlt2t3 C. tlt2t3 D. t3tlt2 课堂训练: 1. A、 B、 C 三球大小相同, A为实心木球, B为实心铁球, C是质与 A一样的空心铁球,三球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落下,若受到的阻力相同,则 ( ) A. A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 B. B 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 C. c 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 D. B 球落地时间最短, A、 C 球同时落地 2.质量为 M的木块位于粗糙水平桌面上,若用大小为 F的水平恒力拉木块,其加速度为 a。 当拉力方向不变,大小变为 2F 时,木块的加速度为 a′,则 ( ) A. a′ =a B. a′ 2a C. a′ 2a D. a′ =2a 3.图中的 AD、 BD、 CD 都是光滑的斜面,现使一小物体分别从 A、 B、D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 D 点,所用时间分别为 t t t3,则 ( ) A. tlt2t3 B. t3t2t1 C. t2t1=t3 D. t2tlt3 课后作业: 1.一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而处于静止状 态,若保持其他力恒定而将其中一个力 F1逐渐减小到零 (保持方向不变 ),然后又将 F1,逐渐恢复到原状。 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 (。人教版必修一46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6
相关推荐
起来,应构成一闭合三角形. 师:总结:处理多个力平衡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刚才几位同学分析的这三种方法,即正交分解法、力的合成法和三角形定则.这几种方法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就要看具体的题目,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灵活掌握. 二、超重和失重 (学生实验 ) 一位同学甲站在体重计上静止,另一位同学说出体重计的示数.注意观察接下来的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师
解:取向上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写出支持力 F、重力 G、质量 m、加速度 a的方程 F- G=ma,由此可得: F=G+ma=m( g+a) 人对地板的压力 F′与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大小相等,即 F′=m( g+a) 由于 m( g+a) mg,所以当电梯加速上升时,人对地板的压力比人的重力大 .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 人以加速度
右的拉力,求:升降机怎样运动时,物体才能被弹簧拉动 ? 【例四】如图所示,一根轻质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质量为 m0的平盘,盘中有一物体,质量为 m。 当盘静止时,弹簧的长度比其自然长度伸长 L,今向下拉盘使弹簧再伸长△ L后停止,然后松手放开。 设弹簧总处在弹性限度以内,则刚松开手时盘对物体的支持力等于 ( ) A.( 1+ LL ) mg B.( 1+ LL )( m+m0) g C.
成 θ 角,求经过 t 秒时木箱的速度。 训练 案 基础训练题 1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 动的物体 ,当它所受的合力逐渐减小而方向不 变时,则物体的( ) A、加速度越来越大 ,速度越来越大 B、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小 C、加速度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 D、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 2 质量为 m 的滑块沿倾角为θ的斜面 下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2 =μ g= 10m/s2=2m/s2 G N2 f2 a V( 正 ) 又 v=a1t1= 4m/s=, vt=0 由运动学公式 vt2v02=2as2, 得: )2(22av0s 22222 物体的滑行距离 ※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明确研究 对象 和研究 过程 画图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和运动情况;( 画图很重要,要养成习惯 ) 进行必要的力的合成和分解
解疑 ” 、 “ 反馈 总结 ” 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 “ 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三勤) ” 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创设学习情境,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 对例题的处理: ① 展示例题,展示分步提示(降低难度),学生独立完成。 ②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③ 小组展示、点评。 ④ 教师展示标准答案。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