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41牛顿第一定律10内容摘要:
.................................................................................................................................................... 课时安排 1 课时。 ............................................................................................................................. ................................................................................................................................................................................. 教学过程 一 . 新课导入 引导复习 : 学习这堂课前,咱们先回顾下之前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通过复习以前内容,学习以下内容: 运动学: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运动学。 动力学:在力学中,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动力学。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为什么。 ,他凭什么 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 想知以上的奥妙吗。 欲知以上奥妙,那就学本节课内容。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创设情景 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 . 新课教学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在桌面上用手推小车,小车前进,停止用力,小车 最终 就会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 (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 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 动起来。 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 等等 历史的回顾: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没有问题。 若有问题你认为是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少数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然后对亚里士多德进行简介。 亚里士多德 (简介) (前 384— 前 322) 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著作,一是前人的知识积累;二是助手们为他所作的调查和发现;三是他自己 独立的见解。 内容涉及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 他死后的几百年里,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的考察和全面掌握,恩格斯。人教版必修一41牛顿第一定律10
相关推荐
D 速度恒定的运动 D 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受外力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不为零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物体的速度大小一定发生变化 B 物体的速度方向一定发生变化 C 物体的速度不一定发生变化 D 物体的速度一定发生变化 D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向物体施一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在力开始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瞬间 A 物体同时具有加速度和速度 B 物体获得速度,加速度仍为零
离太小,不明显而已。 ,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 [思考]:惯性大小与运动状态有关吗。 运动物体的惯性与静止物体的惯性有区别吗。 【例 2】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的自转,一昼夜就能周游世界,请你评 价一下,这个设想可行吗 ? [思考]: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如何。 【 课堂练习 】 1.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进行推论,认识到:力不是维持 __________的原因
理想过程, 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方法 . 不是真实的科学实验 (可实际实现 )。 “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的活动,是由人们在 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 “理想实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 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一层的抽象分析 . “理想实验”是以一定的 逻辑法则 为根据进行推理。 三 .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一旦具有一速度,且不受力
力 F=20N作用保持静止,求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大小。 F 370 F1 F2 G f N F1 =Fcos 370 =16N F2 =Fsin 370 =12N 例与练 18N的物体受到斜向右上方与水平方向成 370角的拉力 F=20N作用保持静止,求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大小。 F1 F2 G f N F1 =Fcos 370 =16N F2 =Fsin 370 =12N
效果。 点评 :进一步探索,逐步推导。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 按照力的实际作用 效果进行分解。 点评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综合点评: 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 这里加了一个学生参与,并可以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的这个小实验
三角形知识 求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定分力的大小。 (把力 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 ) 分析力的 作用效果。 据力的作用效果 定分力的方向。 (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 已知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为 G, 斜面倾角为 θ θ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 G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 如何分解。 F2= G cosθ G F1 F2 θ θ F1 F2 G θ F1=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