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32弹力1内容摘要:
体和地面接触属于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 F N的方向垂直地面,如下图所示. 答案 见解析 ( 4) 如图 5 所示,一圆柱体静止在地面上,杆与圆柱体接触也处于静止状态,分析杆受的弹力. 图 5 解析 杆的 B 端与地面接触属于点与平面接触,弹力FN2的方向垂直地面.杆与圆柱体接触的 A 点属于平面与曲面接触,弹力 FN1的方向过圆心垂直于杆向上.如下图所示. 答案 见解析 (5) 如图 6 所示,两条细绳上端固定, 下端与物体接触,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分析物体受的弹力. 图 6 解析 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两条绳 均发生形变,由于弹力的方向与绳发生 形变的方向相反,所以物体受的弹力 FT FT2均沿绳收缩的方向.如右图 所示. 答案 见解析 (6) 如图 7 甲、乙、丙所示,杆与物体接触且均处于静止状态,分析杆对物体的弹力. 图 7 解析 由于杆对物体可以产生拉力也可以产生支持力,杆的弹力可能沿杆的方向也可能不沿杆的方向.由二力平衡可知,弹力 F 大小等于 mg ,其方向如下图甲、乙、丙所示. 答案 见解析 四、胡克定律及应用 典例 4 下表是某同学为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所测的几组数据: 弹力: F/N 弹簧的伸长量: x/cm (1)请你在图 8中的坐标纸上作出 F- x的图象. 图 8 ( 2) 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 ( x 用 m 作单位 ) . ( 3)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 的物理意义. 解析 根据已有数据选好坐标轴每格 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多少,是作好 图象 的关键,作图象的方法:用平滑的曲线 ( 或直线 ) 将坐标纸上的各点连接起来, 若是直线,应使各点均匀分布于直线 两侧,偏离直线太大的点,应舍弃掉. (1) 将 x 轴每一小格取为 1 c m , F 轴每一小格取为 N ,将各点点到坐标纸上,并连成直线,如图所示. (2) 由图象得: F =20 x . (3) 函数表达式中的常数表示使弹簧伸长 ( 或压缩 )1 m所需的拉力为 20 N. 答案 见解析 课时作业 1 .关于弹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 .只要两物体相互吸引就一定产生弹力 C .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 D .只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人教版必修一32弹力1
相关推荐
擦力,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由电磁力引起的。 [新课教学 ] 一 、弹力的产生 [演示 ] 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各种物体演示物体的形变 形变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改变 课件展示: 蹦蹦床、拍球、跳水 等各种形变 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物体受到了外力 (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 2)弹性限度:形变超过一定限度 ,物体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 [讨论与交流
弹力 直接接触 发生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 方向 压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被 压的物体 支持力: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 被支持的物体 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大小 弹簧弹力:胡克定律 F = k x 其它弹力:由物体受其它力和运 动状态求解 各种接触面之间的弹力方向判断 F F2 F1 曲面 与 平面 之间的弹力方向 结论:过接触点垂直于平面指向受力物体 F1 F1 点 与 平面
示 本题易误选 ,有很多形变是肉眼观察不到的,故而错选 . 规律总结: 对形变和弹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对于弹性形变,当力撤去后可以恢复原状. (2)若两个物体在直接接触的同时,也存在弹性形变,则两个物体间有弹力的作用. (3)弹力大小与形变量有关,对于接触面情况一定的前提下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变式训练 1 关于形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弹性形变
的推力。 5N 25N G T 苹果落向地面 衣服上的水落到地上 由于 地球的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① 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② 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 b. 用公式 G=mg计算 . a. 用 弹簧测力计 测出; g=⑴纬度越高重力越大;⑵物体离地面越高重力越小 . 在研究重力对一个物体的作用效果时,也可以把物体各个部分受到的重力看
测物体悬挂起来处于静止状态 , 测力计的读数在数值上等于重力的大小 . • ② 重力的大小 • 由于 G= mg, 在同一地点 ,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在不同地点 , 如从两极到赤道或离地面越高 , g值均减小 , 从而使同一物体的重力也有所不同;物体的重力与其运动状态无关 . • ③ 重力的方向 • 重力总是竖直向下的 . 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 , 垂直要看接触面 , 重力和水平面垂直
重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举例),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 万有引力: 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 电磁相互作用 : 存在于电荷与电荷、磁体与磁体、电流与电流之间,他们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作用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 • 强相互作用 : 存在于原子核内质子质子、质子与中子、中子与中子之间,它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只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