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历史时期军事活动对汾河上游林区的影响(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坏,水土流失也较为严重。 与此同时, 汾河水量大 减, 航运较前急剧低落 , 长时期内没有 漕 运的记载 , 仅有少量的行船活动。 水土流失加剧 , 往昔碧波荡漾 , 灌溉航运 4 便利的汾河逐渐变成了 旱 涝无定 , 水源日渐枯缩 , 赤足可涉的小川浊流 , 汾河由盛而衰 , 由 大 变 小的历史,也是森林植被屡遭破坏,由多到少的历史。 6. 北方民族南迁与森林严重破坏时期 ———— 明清时期 6. 1 北方民族南迁与森林严重破坏 明清进入“小冰期”,北方蒙古等少数民族向南移动,时常有战事发生。 洪武元年元朝残余势力盘踞于苛岚山和芦芽山一带,结寨自固,并一度占据武州。 后到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明军才 将其剿灭。 这七年的围剿战、虽然历时不长,但本区的芦芽山、宁武、静乐等地均曾为主战场,破坏极为严重。 驻兵时要筑城寨,进兵时要斩林湮谷,围剿时毁林搜查,甚至不惜纵火焚林,使深山、高山邃谷中的森林惨遭破坏。 正统十一年,明英宗为防北部胡人南侵,在雁门、偏头和宁武三关实行烧荒政策,管涔山森林破坏惨重。 更有甚者,管涔山区的优质杆木名播京华之后,王侯公卿,达官显贵、以及边地驻将士等,都群起而滥伐。 一年之内,运抵北京的木材,即不下百十万件。 仅仅数年时间,满山林木,已损失了十分之六七。 嗣后,大同州县官民,纷纷南下,“日夜锯木 解板”,“百家成聚,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林木被“延烧者一望成灰,砍伐者数里如扫” ④。 其状目不忍睹。 大约又过了百年上下,原来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已是砍伐殆尽了。 自 1449 年“土木之变”明军大败后,蒙古草原的瓦刺部常常侵扰掳掠,嘉庆时俺答部兴起,屡次入侵汾河上游地区。 不少贫民为躲避杀掠之祸,纷纷逃往铁骑不宜至的深山拓坡耕种,维持最简单生活,逐渐有许多人定居下来,也加剧了摧残山区荒草植被进程,水土流失加剧,使森林的自然恢复很困难。 明末的崇祯初年,一股农民义军占据芦芽山一带,对该山森林也有些摧残。 自“ 土木之变”到明末的二百年中,明廷国势逐渐衰弱,对北面的瓦刺、俺答等蒙古各部一直采取守势。 在消极防御思想越来越重的指导下,战略上分兵把口、战术上是多筑城堡。 整个明朝期间,几乎没有停止过修筑和加固长城、以及城堡等防御性工程。 这一时期,明大修长城,“九边”筑成,而“九边”中有其三处于晋北地区,这对汾河上游森林的破坏很大。 同时,汾河上游地区也筑了不少防御性堡寨、如宁武守御所管辖的木堡寨、就深入到本区腹地的二马营。 远在山区腹地的宁化守御所就辖有 14 个堡寨。 除了较大的堡寨、还在各处分设了许多屯寨。 如此反复地建造和扩建城堡营寨等防御工程、皆系“石伐于山,木取于林,甓陶于野”。 修造城堡时,所用木材、石料和土方均取自河流两岸,破坏了森林土壤,一旦遇雨、很容易形成山洪。 明政府为了抵御蒙元势力的侵扰 ,在长城沿线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 ,大力实行军屯 ,农田开垦的规模空前。 山西位于万里长城内侧 ,“ 九边 ” 之中又占其三 , 因之屯田一实施便首当其冲 ,明统治者“ 督责副参游守等官。 分率部伍 ,躬耕境土 ,凡山麓肥饶之地 ,听其自行采择 ” ⑤。 为了减轻粮食对军队的压力,避免运输的耗费,稳定戍边部队的军心,明代将过去的“一屯”发展为“三屯”,即在军屯之外,又 推行了民屯与商屯。 洪武年间,为给边塞和内地驻军开辟军粮来源,规定边地驻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驻军,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当时山西驻军约有 72 800 人,据永乐以后统计,山西都司屯田 万公顷,山西行都司屯田 万公顷,共计 万公顷。 到万历初年,两司屯田数分别达到 万公顷和 万公顷,共计 万公顷,是永乐年间的 倍。 明代的鼓励垦殖政策,使山西的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形成了平原已无弃地,丘陵山区甚至边远山区也都出现了大片的耕地。 处于军事敏感地带的汾河上游,吞戍的人数 多,森林植被惨遭破坏。 据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山西吕梁山,唐代已辟作林,至明清时已残破不堪。 其北之芦芽山上,原来“林木参差,干霄蔽日”,到明末也都被砍伐得所剩无几。 《合河记闻》中记述了芦芽山被毁坏的情景:“元裔盘踞芦芽等山,山木砍伐殆尽,道路四达 „ 由宁化入静乐,俱为坦途。 ”芦牙山之东为忻州、崞县,近山的地方是不会缺乏薪柴的,可是那时的忻州竟然是绝少薪柴,前后相差,悬殊如此。 与忻州隔芦芽山东西相向的兴县,下至清代中叶,当地开垦荒地,举火焚烧“丛 5 翳的山林,始行播种。 ”《明经世文编》中又说,晋北雁门、 偏关之间,山势高险,林木茂密,明代初年起,就视为北边的第二樊篱。 可是这样的边防只维持了百年上下,就已经大举破坏,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地的驻军将士,以及本地的土著居民都群起采伐,仅贩运到北京的木材每年就不下百十余万株,满山林木以十去其六七了。 后来,采伐的人更是“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林区被延烧者一望成灰,。本科毕业论文历史时期军事活动对汾河上游林区的影响(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