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2故都的秋4内容摘要:
郁达夫( 1896— 1945):现代作家,创造社早期主要成员。 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他写下了不少作品。 1934年,郁达夫到。人教必修2故都的秋4
相关推荐
飞声 秋蝉残鸣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静(反衬) 听秋声: 落蕊轻扫 秋雨淋人 (悲凉) 品秋味: 讨论: 文中提到南国的秋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郁达夫,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 此文写于
秋。 请用一字概括。 (声、形、色、味。 )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自然段,作者分别哪些字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 故都的秋在哪里呢。 思考题: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分别给以介绍 ,并赏析五幅秋景图(感觉或色彩 )。 小院清晨
《 出奔 》 、 《 她是一个弱女子 》 、 《 茫茫夜 》 等,在不同程度上, 从 1921年 9月到 1933年 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魄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 1933年 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6年 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
整 体 感 知 本文描绘了 “ 清、静、悲凉 ” 的故都秋景,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 味 ”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味。 郁达夫( 18961945) 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钓鱼台 柳影 西山 玉泉 夜月 潭柘寺 作者的回忆中,江南欣赏秋天的地方 阅读思考1-2,3,13-14 廿四桥 明月 钱塘江 秋潮 普陀山 凉雾 荔枝湾 残荷 如何寻找秋天。 阅读思考1-2,3,13-14 芦花 、 柳影 、 虫唱 ( 虫的叫声 ) 、夜月 、 钟声 、 明月 、 秋潮 、 凉雾 、残荷 去看 , 去听 , 去感受 , 去静静地品味其中的意境。 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
多游记。 1934年 7月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 故都的秋 》。 时代背景 : 分层朗读 概括归纳 读赏 12段 1 北国之秋的感受 来得 悲 来得 清 来得 静 来得 凉 想饱尝 2 南国之秋的感受 凋得 慢 来得润 显得 淡 看不饱 尝不 透 对比 手法 ? 结构 ? 总起 第一部分 : 总写对故都的依恋之情 读赏归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