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2故都的秋2内容摘要:
钓鱼台 柳影 西山 玉泉 夜月 潭柘寺 作者的回忆中,江南欣赏秋天的地方 阅读思考1-2,3,13-14 廿四桥 明月 钱塘江 秋潮 普陀山 凉雾 荔枝湾 残荷 如何寻找秋天。 阅读思考1-2,3,13-14 芦花 、 柳影 、 虫唱 ( 虫的叫声 ) 、夜月 、 钟声 、 明月 、 秋潮 、 凉雾 、残荷 去看 , 去听 , 去感受 , 去静静地品味其中的意境。 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 课文中写了哪五幅秋景图。 ( 3- 11节 ) 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② 槐树的落蕊 ③ 秋蝉的残声 ④ 秋雨话秋凉 ⑤ 秋树的奇景 一用心去品味秋天3-11节 在北京不出门也能感受到秋天 ① 视觉效果 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 天色 ―― 碧绿 日光 ―― 漏 牵牛花 ―― 蓝、白 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3节) 一。人教必修2故都的秋2
相关推荐
整 体 感 知 本文描绘了 “ 清、静、悲凉 ” 的故都秋景,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 味 ”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味。 郁达夫( 18961945) 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郁达夫( 1896— 1945):现代作家,创造社早期主要成员。 代表作:《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他写下了不少作品。 1934年,郁达夫到
飞声 秋蝉残鸣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静(反衬) 听秋声: 落蕊轻扫 秋雨淋人 (悲凉) 品秋味: 讨论: 文中提到南国的秋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郁达夫,三岁丧父。 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 此文写于
多游记。 1934年 7月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 《 故都的秋 》。 时代背景 : 分层朗读 概括归纳 读赏 12段 1 北国之秋的感受 来得 悲 来得 清 来得 静 来得 凉 想饱尝 2 南国之秋的感受 凋得 慢 来得润 显得 淡 看不饱 尝不 透 对比 手法 ? 结构 ? 总起 第一部分 : 总写对故都的依恋之情 读赏归纳第
: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 1963年月 28日;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 ( 1725) “ 我有一个梦想 ” 中的 “ 梦想 ” 具体指什么。 明确:人人生而平等,共叙兄弟情谊,黑白情同骨肉,圣光批照、满照人间。 [彻底消除种族隔离政策,让民主、平等自由真正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 ] ( 1)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有什么意义。 明确:给黑人带来了希望
北部情况较佳,但黑人的待遇仍然很差。 美国的黑人在 20世纪 50年代,展开争取民权的运动。 南部一名黑人妇女拒绝让座给白人而被捕的事件,激起持续的抗议行动。 当时在教会当传道人的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亦投入争取黑人民权运动的行列。 1963年 8月 28日, 25万人响应马丁路德金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法保障黑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