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必修1论语八佾篇第三内容摘要:

,鲁国的君臣往往也都表现懈怠 而无诚意了。 所以,孔子说了“不欲观”的话。 【 今译 】 孔子说:“举行禘祭的典礼时,从第一次的 献酒之后,我就不愿看下去了。 ” 【 311】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①。 知其说者之 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②。 ”指其掌。 【 注释 】① 不知也:孔子对鲁国“禘祭”不满,所以, 他故意避讳,说不知道“禘祭”的道理。 ②“其如”句:“示”,同“置”。 摆,放。 “诸”,“之于” 的合音。 “斯”,这。 指手掌。 这句话的意思是:像把 东西摆在掌中一样明白而容易。 一说,“示”,同“视”。 【 今译 】 有人问起举行“禘祭”的来由道理。 孔子说: “不知道。 能懂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 摆在这里一样吧。 ”[孔子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 的手掌。 【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①, 如不祭。 ” 【 注释 】① 与:参与,参预,参加。 【 今译 】 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 如同神真在那里。 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 [而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 【 313】 王孙贾问曰①:“与其媚于奥②,宁媚于灶③。 何谓也。 ”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 注释 】① 王孙贾:卫灵公时卫国的大夫,有实权。 ② 媚:谄媚,巴结。 奥:本义指室内的西南角。 这里指屋内西南角的神。 古时尊长居西南,所以奥神 的地位应比灶神尊贵些。 ③ 灶:本义是炉灶,用来 烹煮食物或烧水。 从夏代就以灶为神,称“灶君”,为 “五祀之一”,即老百姓所说的“灶王爷”。 旧俗,阴历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烧纸马,供奉饴糖,送 灶神上天,谓之“送灶”;腊月三十日(除夕),又回 来,谓之“灶”。 灶神地位虽较低,但上可通天,决定 人的祸福,故当时人们的俗话才说“宁媚于灶”:祭祀 神明时首先要奉承巴结的是灶神。 【 今译 】 王孙贾问:“[人们说]与其奉承奥神,不 如奉承灶神。 这话怎么讲。 ”孔子说:“不是那样。 如果得罪了天,向谁祈祷都是没有用的。 ” 【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 吾从周。 ” 【 注释 】① 监:通“鉴”。 本义是镜子。 引申为照, 考察,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在这里是 借鉴于前代的意思。 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 ②郁郁:意是草木丰盛茂密的样子,也指香气浓 厚。 这里指繁盛,丰富多彩,文采显著。 【 今译 】 孔子说:“周代[政治礼乐制度等]是借 鉴于夏商两代[而发展演变建立起来的],多么丰 盛啊。 我尊从周代[的一切]。 ” 【 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 zōu) 人之子知礼乎②。 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 ” 【 注释 】① 太庙:古代指供奉祭祀君主祖先的庙。 开 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 因为周公(姬旦) 是鲁国最初受封的君主,所以,当时鲁国的太庙,就 是周公庙。 ② 孰谓句:谓,说。 鄹( zōu邹)又写 为“陬”,“郰”。 春秋时鲁国的邑名,在今山东省曲阜 市东南一带。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 233。 和)在鄹邑做 过大夫。 “鄹人”,指叔梁纥。 “鄹人之子”,即指孔子。 【 今译 】 孔子进入太庙[助祭],对每件事都询问。 有人说:“谁说鄹邑人的儿子知道礼呢。 进入太庙, 每件事都要问一问。 ”孔子听到,说:“这样做,就 是礼啊。 ” 【 316】 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 ” 【 注释 】① 射不主皮:“射”,射箭。 周代仪礼制度中有 专门为演习礼乐而举行的射箭比赛,称“射礼”。 这里的 “射”即指此。 “皮”,指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 古代,箭 靶子叫“侯”,用布做或用皮做。 《 仪礼 乡射礼 》 :“礼 射不主皮。 ”射礼比赛,射箭应当以是否“中的”为主, 而不在于用力去射,把皮靶子穿透。 这与作战比武的 “军射”不同。 那是提倡用力射的,有“射甲彻七札(穿 透甲革七层)”之说。 ② 力:指每个人天生的力气。 科:指等级,类别。 【 今译 】 孔子说:“[在举行射礼比赛时,]射箭主 要不在于射穿那皮靶子,因为各个人的力气大小有 所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