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考物理沪科版第四章多彩的光ppt配套复习课件内容摘要:

(厚或薄 ) 方法 透镜 【 精讲精析 】 由于张老师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说明张老师患有远视眼,需用凸透镜矫正,而 A区是厚薄均匀的镜片,故看远处时应通过 A区观看 . 答案: 远视眼 A区 【 备选要点 】 三种光现象的区分 三种光现象 定义和 条件 光的直 线传播 光的 反射 光的 折射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 中考警示 】 对影子和像的认识 (1)“ 影子或阴影、小孔成像 ” 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 (2)倒影、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 (3)看不同介质中的物体、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 【 典例 】 (2020 成都中考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 思维导图 】 三种光现象的区分,主要根据三种光现象的定义和条件进行区分. 【 精讲精析 】 选 C. 三棱镜分解白光属于光的色散,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笔在水面处 “ 折断 ” 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水面上山的 “ 倒影 ” 是以平静的水面为镜面所成的虚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手影游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 一、实验探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 1.实验器材:光源 (激光手电筒 )、 _______、可折转的光屏、 铁架台、 _______、水槽、玻璃砖 . 2.光屏作用: (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便于确定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 . (2)探究反射光线 (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个平面内. (3)显示入射角、反射角 (折射角 )的大小. 平面镜 量角器 3.问题探究 (1)实验中,将法线一侧的光屏固定,而将另一侧的光屏分别向前和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 为了探究反射光线 (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时,为什么要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提示: 多测几组对应数据,使数据具有普遍意义,不能仅根据一两组数据得出结论. 【 中考警示 】 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的逻辑性 反射光线 (折射光线 )的位置是由入射光线决定的,所以反射角(折射角 )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叙述时要先说 “ 反射角 (折射角 )” ,后说 “ 入射角 ” ,即只能说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而不能说 “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 【 典例 1】 (2020 南京中考 )为了探究 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 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 把一可沿 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 置在平面镜 M上 .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 ___________,也能方便地测量 _______________. (2)以法线 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 B面绕法线 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__________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 )变化 . 【 精讲精析 】 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实验. (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光源能发出带有颜色的光,利用白色纸板容易看清光的传播路径,即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也容易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2)反射光线的路径是由入射光线和反射面决定的,入射光线和反射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反射光线的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 (1)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反射角和入射角 (2)不发生 二、实验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__________. 2.实验器材:两支 _________的蜡烛、 ________、支架、白 纸、光屏 (判断实像和虚像 )、 ________和火柴. 3.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 4.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提示: 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光的反射 完全相同 玻璃板 刻度尺 等效替代法 (2)为什么要使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提示: 使像和物在同一水平高度,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关系.如果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和物的高度不一致,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都无法与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实验中观察到蜡烛 A在玻璃板后面会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为什么。 如何克服这种现象。 提示: 这是由于玻璃板较厚造成的 .玻璃板的前后两个表面都会成像,故能看到两个像.玻璃板越薄,两个像的位置就越接近,所以,实验时选用较薄的玻璃板,尽量使两个像 “ 重合 ” . 【 方法技巧 】 用等效替代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玻璃板与平面镜相比,不仅能像平面镜一样 “ 成像 ” ,而且通过玻璃板既能看到所成的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 典例 2】 (2020 眉山中考 )小成 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5 cm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 A,烛焰高 8 cm,小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 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 样的蜡烛 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 (1)B蜡烛的烛焰高 ___________cm; (2)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成最好在 ___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 (3)小成在 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____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 )被点燃; (4)小成以 5 cm/s的速度匀速将 A蜡烛远离玻璃板 2 s时, B蜡烛应与 A相距 _____________cm才可能与 A的像完全重合 . 【 精讲精析 】 (1)由题意知,蜡烛 B与蜡烛 A的像完全重合,则可知蜡烛 B的烛焰与蜡烛 A的烛焰等高,为 8 cm; (2)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反射即镜前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最好是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3)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则在 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能被点燃; (4)小成以 5 cm/s的速度匀速将 A蜡烛远离玻璃板 2 s时, A蜡烛通过的距离为 10 cm, A蜡烛到镜面的距离为 15 cm,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可知, B蜡烛应与 A相距 30 cm才可能与 A的像完全重合 . 答案: (1)8 (2)较暗 (3)不可能 (4)30 三、实验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器材:蜡烛、 _______、 _____、光具座、火柴等. 2.实验原理: _________. 3.问题探究 (1)实验中应该如何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 提示: 为了保证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或同一条直线上 ). (2)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 提示: 缓慢地多次前后移动光屏,并不断比较光屏上像的 “ 清晰程度 ” ,直到光屏上的像 “ 最清晰 ” 为止. 凸透镜 光屏 光的折射 (3)随着实验的进行,像在光屏上的位置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光屏的顶端,为什么。 应如何解决。 提示: 蜡烛燃烧的时间越长,蜡烛越短,烛焰的位置就越低,所以像的位置就越高.当发现像的位置超过了光屏的顶端时,有三种方法调整:①将光屏向上移动;②将蜡烛向上移动;③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 中考警示 】 (1)注意实像的隐含条件: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