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考点一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3分题目莫小觑全取3分需下力内容摘要:
、 编修历史 、 制定历法等工作的官职 , 如司马迁 、 张衡等人都曾任太史令;魏晋以后 , 修史之职归著作郎 , 太史专掌历法;唐宋后称修撰 、 编修等。 类 别 说 明 地方官职 中央派员 汉代设州 , 全国分十几个州 , 中央派官员刺探情况 , 称刺史。 隋唐时 , 全国分十几个道 , 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 , 称黜陟使;又聚边境数州为一镇 , 设节度使。 宋代时 , 全国分十几个路 ,路中设转运使等官。 元代设省 ,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 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的中央派员则称巡抚 、 总督。 州郡官 秦汉的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 , 秦称郡守 , 汉称太守。 属官有郡尉 、 监御史 、 督邮 (巡察各县官吏的功罪 )、 主簿等。 汉代的相国相当于太守。 隋唐的主要行政区是州 , 州官称刺史。 属官有别驾 、 治中 、 长史 、 司马 、 参军等 (这些官职在东汉末开始出现 )。 唐中叶 , 司马一职常用来安排遭贬斥的官 ,如柳宗元 、 白居易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 (欧阳修自称太守 , 其实是滁州知州 )。 明清改州为府 , 称知府。 县官 一县之长为县令 , 明清称知县。 下设县尉 、 县丞 、 主簿 、 典史等职;分掌军事 、 文书 、 秘书 、 缉捕 、 监狱等工作。 乡官 包括乡老 、 亭长 、 里正等职。 ( 二 ) 古代官职迁谪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官职或名位 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 《陈情表》 ) 除 拜官授职 予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指南录后序》 ) 封 帝王授予功臣或子孙以土地、爵位或名号,授给官职 未有 封.侯之赏。 (《鸿门宴》 ) 授 任命,委任 故 授.洹水尉。 ( 《新唐书 朱敬则传》 ) 授官 辟 征召 连 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罢 罢免官职 罢.建安郡丞还家。 ( 《宋书 郭原平传》 ) 黜 罢官或降职 为复守官而 黜.臧使者。 ( 《书博鸡者事》 ) 夺 剥夺、削去官职 使者遂逮守,胁服, 夺.其官。 ( 《书博鸡者事》 ) 免 免职 遂 免.丞相勃,遣就国。 ( 《汉书 文帝纪》 ) 罢官 废 废黜 殷中军被 废.,徙东阳。 ( 《世说新语 文学》 )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升 升官,晋级 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 升.进。 ( 《后汉书 王符列传》 ) 迁 一般为晋升 后 迁.侍中。 ( 《张衡传》 ) 拔 提拔 山涛作冀州,甄 拔.三十余人。 ( 《与韩荆州书》 ) 擢 提拔,提升 先王过举, 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 《战国策 燕策二》 ) 升官 陟 提拔,提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出师表》 )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贬 降职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 贬.潮州路八千。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谪 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 ( 《岳阳楼记》 ) 贬官 左迁 贬官降职 予 左迁. .九江郡司马。 ( 《琵琶行》 )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改 调换官职 后公 改.两广,太监泣别。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转 迁调官职 再 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 ) 徙 调动官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 徙.。 ( 《张衡传》 ) 调动 出 京官外调 永和初, 出.为河间相。 ( 《张衡传》 )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行 兼摄 ( 官职 ) 于是拜俊太山太守, 行.大将军事。 ( 《后汉书 陈俊传》 ) 摄 兼任他职 俄检校侍中, 摄.吏部尚书。 ( 《新唐书 杜如晦传》 ) 带 兼任官职 谢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史, 带.晋陵郡。 ( 《世说新语 言语》 ) 兼职 领 地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 王子 晞 为尚书 , 领.行营节度使。 ( 《段太尉逸事状》 )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权 暂时代理官职 绍定三年秋, 权.通判镇江府。 (《宋书 董槐传》 ) 假 临时代理官职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 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苏武传》 ) 代理 署 代理或暂任官职 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 署.小苑东门候。 ( 《汉书 萧望之传》 ) 类 别 说 明 例 句 告老 官吏年老辞官退休 冬十月,晋韩献子 告老. .。 ( 《左传 襄公七年》 ) 致仕 辞去官职 孝宽每以年追悬车,屡请 致.仕.。 ( 《北史 韦孝宽传》 ) 归田 辞官还乡 官中无人,不如 归田. .。 ( 《晋书 李密传》 ) 乞身 古代以做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 乞.身.。 (《东观汉记 张况传》 ) 辞官 乞骸骨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上书 乞骸骨. . .。 ( 《张衡传》 ) ( 三 ) 古代称谓 类 别 说 明 姓名字号 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 , 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 (结发加冠 )时取字 , 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 (结发加笄 )时取字。 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 , 如诸葛亮 , 字孔明;韩愈 , 字退之;苏轼 , 字子瞻。 古代尊卑等级森严 , 尊对卑称名 , 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 , 只能称字 , 甚至连字也不能称。 类 别 说 明 姓名字号 别号 往往是自取的 , 表明个人的情趣志向与爱好 , 如苏轼自称 “ 东坡居士 ” , 欧阳修自号 “ 六一居士 ” ,李白自号 “ 青莲居士 ”。 此外 , 有时也以书斋名来作为号 , 如梁启超自称 “ 饮冰室主人 ”。 谥号 古代帝王 、 诸侯 、 高官大臣等死后 , 朝廷按照一定的标准 , 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以褒贬善恶 , 称为谥号。 有时也有私谥 , 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 , 如陶渊明死后 , 颜延之为他作诔 , 谥为 “ 靖节征士 ”。 类 别 说 明 尊称谦称敬称 尊称 古人常以官职爵名 、 籍贯郡望来尊称别人。 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 (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 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 ), 韩愈被称为韩昌黎 (只因昌黎韩氏是望族 , 实际上韩愈不是昌黎人 )。 此外 , 唐代诗人常以排行相称 , 如元稹被称为元九。 谦称 ① 表示谦逊的态度 , 用于自称 , 如愚 、 鄙 、 敝 、卑 、 窃 、 仆等; ② 帝王的自谦辞有孤 (小国之君 )、寡人 (少德之人 )、 不毂 (不善 ); ③ 官吏的自谦辞有下官 、 末官 、 小吏等; ④ 读书人的自谦辞有小生 、晚生 、 晚学 、 不才 、 不佞 、 不肖等; ⑤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 , 常用 “ 家 ”“ 舍 ” 等谦辞。 类 别 说 明 尊称谦称敬称 敬称 ①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 、 圣上 、 圣驾 、 天子 、陛下等; ② 对皇太子 、 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③ 对将帅的敬称是麾下; ④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 、 尊 、 贤等; ⑤ 称年老的人为丈 、丈人; ⑥ 称谓前面加 “ 先 ” , 表示已故 , 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⑦ 对尊长者或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 、 子 、 公 、 足下 、 夫子 、先生 、 大人等。 类 别 说 明 特殊称谓 百姓 布衣 、 黔首 、 黎民 、 生民 、 庶民 、 黎庶 、 苍生 、黎元 、 氓等。 年龄 ① 垂髫 (ti225。 o):幼年; ② 总角:幼年; ③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 ④ 束发:男子十五岁; ⑤ 弱冠:男子二十岁; ⑥ 而立:三十岁; ⑦ 不惑:四十岁;⑧ 知天命:五十岁; ⑨ 花甲:六十岁; ⑩ 古稀:七十岁; ⑪ 耄耋 (m224。 o di227。 ):八九十岁; ⑫ 期颐:一百岁。 ( 四 ) 古代科举 类别 说 明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察举有考察 、 推举的意思 ,又叫荐举。 由侯国 、 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 选取人才 , 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 经过试用考核 ,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 、 贤良文学 、 茂才 (汉代避刘秀讳 , 称秀才为茂才 )等。 如 《 张衡传 》 :“ 永元中 , 举孝廉不行。 ” 《 陈情表 》 :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 征辟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征 , 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 , 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 , 再向朝廷推荐。 如 《 张衡传 》 : “ 连辟公府不就。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 公车特征拜郎中。 ” 类别 说 明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 、 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 , 他们互相吹捧 , 弄虚作假。 当时有童谣讽刺: “ 举秀才 , 不知书;举孝廉 , 父别居。 ” 类别 说 明 科举 考试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 所以叫科举 , 至明清时形成了一套完备而严密的制度。 先有院试。20xx年江苏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考点一新考古代文化常识3分——3分题目莫小觑全取3分需下力
相关推荐
心所在,表达了对超脱亭子的生命体验的重视。 步骤 具体运用 第 2步,依据语境,理解内涵 (2)因为 “ 乾坤草亭 ” 是文章的标题,故必须联系全文主旨来思考其内涵,通过第 ②③④ 段来看,“ 乾坤 ” 是言其 “ 大 ” ,是内在的 “ 心 ” ,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 亭子 ” 是言其 “ 小 ” ,是外在的 “ 物 ” ,是感受 “ 乾坤 ” 的原点。 结合 (1)对 “不离亭子,不在亭子
二段的内容,概述伍文定向世宗上奏并申明了哪些看法。 (4 分 ) [ 解题指导 ] 题干已经指明答题区间,即第二段,考生从第二段中筛选出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伍文定向世宗上奏,提出了多项请求。 “ 曩忠、泰与刘晖至江西 „„ 乞速正天诛,用章国典 ” 是伍文定对张忠等人的检举及处置意见; “ 又请发宸濠赀财,还之江西,以资经费;矜释忠、泰所陷无辜及宁府宗人不预谋者,以清冤狱 ”
类别 虚词的语法作用 ( 如 “ 既 ”“ 且 ”“ 以 ” 等 ) , 或兼有实词的性质 ( 如 “ 之 ”“ 为 ” 等 ) ,所以 抛开语境很难说某一个虚词必须译出,某一 个虚词不必译出,只能根据其在不同语境 中的意义和作用判断是否需要翻译出来。 突破口 ( 二 ) 2 类虚词“译与不译”掌控好 一 必须译 出的情况 —— 当译则译 1 .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思的,应译出
举例子 , 具体说明拟态的现象及其特点。 作比较 , 突出螽斯的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 【 思路点拨 】 首先 , 找出画线句子所在癿具体位置 ,在整体中审读句子。 其次 , 抓住标志。 仍 “ 一叧虎甲 ”“ 一种螽斯癿若虫 ” 可以看出是丼例子癿说明斱法;其次作者将二者在体色 、 外形和跳跃行为斱面迚行比较 , 显然是运用了作比较癿说明斱法。 最后 ,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2) Have you been to the National Stadium? (1) Show the pictures, ask some questions about positions (2) Show a map (3) Match the words from the box with the pictures (4) Play the tape (5) Let the
诺第留斯号 尼摩 【 思路点拨 】 此题考查学生对 《 考纲 》 规定内名著篇目的掌握情况。 第 (1)题 , 由这段人物心理和动作描写可知 , 此段内容出自 《 水浒传 》 中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一节 , 据此可以判断出作品出处和人物姓名。 第 (2)题 , 第一空要求写出 《 海底两万里 》 中的潜艇名称 , 第二空要求写出船长的名字 ,考查的点相当细 , 学生除了要记住相关内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