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cqq040511普通混凝土用砂检验指导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筛。 筛分析试验结果判定 细度模数按测定值与第 条规定范围相比,判定粗、中、细砂三级中的相应一级。 本资料 来自 颗粒级配按实际测得的各筛累计筛余百分率与表 规定的砂粒级配区相比,判定Ⅰ、 Ⅱ、Ⅲ三个级配区中相应一个区。 筛分析试验流程 核实样品→缩分→试样制备→称取试样→筛分→称取各筛筛余量→ 记录→计算分析→判定 砂的表观密度试验 所采用的仪器设备 (1)天平 —— 称量 1000g,感量 1g (2)容量瓶 —— 500ml (3)烘箱 —— 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5℃ (4)烧杯 —— 500ml (5)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滴管等。 试样制备 将缩分至 650g左右的试样放在温度为 105177。 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表观密度试验步骤 (1)称取烘干的试样 300g(mo),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 (2)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24h左右,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齐平,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 (m1); (3)倒出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面洗净,再向瓶内注入与第 (2)步骤水温相差不超过 2℃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 (m2)。 本资料 来自 (4)采用两个试样平行试验。 表观密度ρ计算 (精确至 10kg/ m3) m0 α t ρ =( m0+m2m1 ) 1000(kg/m3) 式中: m0—— 试样的烘干重量 (g) m1—— 试样、水及容量瓶总重 (g) m2—— 水及容量瓶总重 (g) а t—— 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水相对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 不同水温下砂的表观密度温度修正系数 表 水温℃ 15 16 17 18 19 20 α 1 水温℃ 21 22 23 24 25 α t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20kg/ 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试验条件及注意事项 试验过程中应测量 和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以在 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 2h 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 2℃。 试验前应制备冷开水。 当气温高于 25℃或低于 15℃时,应在具有制冷热的空调间中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 (1)在烘干试样时,发生停电,试样仍放置于烘箱,到来电时,继续恒干到恒重。 见 本资料 来自 试验结果判定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该测定值判定为试验结果,填入报告表中检测结果栏。 试验 流程 核实样品→试样制备→称取试样重量 (mo)→称取试样 、 水和容量瓶总重(m1)→称取水、容重瓶总重 (m2)→记录,计算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 1 所采用的仪器设备 (1)案称:称量 5000g,感量 5g; (2)容量筒:圆柱形:内径 108mm,净高 109mm,容积 V=1L (3)漏斗; (4)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5℃; (5)直尺、浅盘, 5mm 孔径的筛子 试样制备 用浅盘装样品约 3L,在温度为 105+5℃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再用 5mm 孔径的筛子过筛,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试样烘干后如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捏碎。 . 3 试验步骤 (1)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拌勺,将它徐徐装入容量筒(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筒口不应超过 50mm),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取重量 (m2)。 (2)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二层装入容量筒。 装完一层后,在筒底 本资料 来自 垫放一根直径为 10mm 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 25 下,然后再 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向颠实 (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 );二层装完并颠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重量 (m2)。 试验结果计算 (1)堆积密度 (ρ 1)及紧密密度 (ρ c), 按下式计算 (精确至 10kg/ m3) m2ml ρ 1(ρ c)= 1000(kg/ m3) V 式中: ml—— 容量筒的重量 (。建筑cqq040511普通混凝土用砂检验指导书(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