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33量子论视野下的原子模型word学案内容摘要:
=- eV是其定态能量的最低值. 从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动能 Ek、电势能 Ep 及轨道能量 E 的表达式可以看出当氢原子从低能级 En 向高能级 Em(nm)跃迁时, r增大, Ek 减小, Ep 增大, (或 r增大时,库仑力做负 功,电势能 Ep 增大 ), E 增大,故需吸收光子能量,所吸收的光子能量 hν= Em- En. 例 1 玻尔在他提出的原子模型中所作的假设有 ( ) A.原子处在具有一定能量的定态中,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 B.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沿不同的圆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而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 C.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辐射 (或吸收 )一定频率的光子 D.电子跃迁时辐射的光子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频率 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玻尔提出来的假设,其核心是原子定态概念的引入与能量跃迁学说的提出,也就是 “量子化 ”的概念.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绕核运动时不同的圆轨道相对应,是经典理论与量子化概念的结合.原子辐射的能量与电 子在某一可能轨道上绕核的运动无关. 答案 ABC 例 2 氢原子的核外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上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过程中 ( ) A.原 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增大 B.原子要放出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电势能减少,原子的能量也减少 C.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增大,原子的电势能减少,原子的能量增大 D.原子要吸收光子,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的电势能增大,原子的能量大 解析 由库仑力提供向心力,即 ke2r2 = mv2r , Ek= 12mv2= ke22r ,由此可知电子离核越远 r越大,则电子的动能越小,故 A、 C 错误;因 r 增大过程中库仑 力做负功,故电势能增加, B 错;再结合玻尔理论和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知, D 正确. 答案 D 二、原子的能级跃迁问题 [问题设计 ] 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说明: (1)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子的频率如何计算。 (2)。20xx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533量子论视野下的原子模型word学案
相关推荐
(教学反馈一第 3 小题) 展示评价 任务二:修饰表格的边线、底纹(小组合作) 分小组练习(教学反馈一第 4 小题) 展示评价 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汇报制作步骤:有的汇报(利用表格与边框工具栏)首先选中表格,然后选线型,再选粗细 磅,选颜色蓝色,再选边框上的按钮。 也有学生汇报说, 有不同的做法。 选中表格后还可以用鼠标右单击,选择“边框和底纹”进行修饰,对表格的行和列的修饰也比较方便。
,出现矩形文本框。 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文本框 的尺寸控制点上,当指针变成双向箭头时,拖动鼠标,调整文本框到合适的大小。 输入报刊说明的内容。 使其更漂亮。 对报刊说明进行简单的修饰,会使其更漂亮。 步骤如下:右击边框弹出快捷菜单。 单击设置文本框格式,打开设置文本框格式对
C 拖动控制点,将文本框调整到适当的大小。 ( 2)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 A单击“插入”菜单,将指针指向“文本框”选择“横排”命令,指针变成了 +形状; B 在文档的空白处拖动,画出一个适当的大小的框; C 将“海洋”图片文件插入到文 本框中。 试一试: 插入一个竖排的文本框,并在框中输入古诗《望洞庭》。 设置文本框的格式 ( 1)选中报头信息文本框 ,周围出现 8 个控制点; (
看一下电脑桌面和以前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任务栏”的设置。 板书课题:(出示课件)“任务栏” 的设置 授新: 改变任务栏的位置、大小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仔细阅读第 16 到 18 页。 试着自己操作。 并尝试解决问题,如有困难小组之间探讨一下。 我给大家 10 分钟时间。 学生展示 右击桌面 /属性 /外观
点是金原子的质量大,且易延展成很薄的箔. ③ 放大镜:能绕金箔在水平面内转动. ④ 荧光屏:荧光屏装在放大镜上. ⑤ 整个实验过程在真空中进行.金箔很薄, α粒子 (42He)很容易穿过. 实验过程: α粒子经过一条细通道,形成一束射线,打在很薄 的金箔上,由于金原子中的带电粒子对 α粒子有库仑力作用,一些 α粒子会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带有放大镜的荧光屏可以沿图中虚线转动,以统计向不同方向散射的
的动量为 p2= m2v 据 λ= hp知中子和子弹的德布罗意波长分别为 λ1= hp1, λ2= hp2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λ1= hm1v, λ2= hm2v 将 m1= 10- 27 kg, v= 103 m/s h= 10- 34 Js, m2= 10- 2 kg 代入上面两式可解得 λ1= 10- 10 m, λ2= 10- 35 m 答案 10- 10 m 10- 35 m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