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4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四类表达技巧内容摘要:
愿望等等 ,属于借古抒怀。 一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对比 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 ,揭示本质 ,给人深刻启示。 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 ,相得益彰 ,给人深刻印象。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 ,它们方式虽各异 ,但表达效果一样 ,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 条件 ,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 ,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 ,而且能加深语意 ,给人以深刻印象。 诗中有画 王维的诗和画 ,苏东坡称赞说 :“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 从诗的角度看 ,这是说王维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效果。 其实 ,古典诗歌中 ,相当多的作品具有这一特点 ,如韦应物的 《 滁州西涧 》 等。 意象叠加 有些诗歌中 ,意象连续出现 ,中间不用动词连接 ,组合出一幅画面 ,我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意象叠加。 如温庭筠 《 商山早行 》 中的 “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 一联使用了意象叠加手法的同时又具备了 “ 诗中有画 ” 的特点 ,又因为是在经营画面 ,这个写景又同抒情构成了映衬。 对面落笔 通过写对方思念自己来抒发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从而使这种情绪更加浓重。 如王维的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以小见大 窥一斑而见全豹 ,落一叶而知天下秋。 通过一个细小的点可以反映出面上的大问题。 如杜牧的 《 过华清宫 》 ,借助对杨玉环喜欢吃荔枝这一嗜好的描绘 ,深刻反映了统治者奢华的生活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 《 梦游天姥吟留别 》结尾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 句 ,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 ,驰骋闲放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 《 行路难 》 尾句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等。 学考连接 1. (人教必修 4) 阅读下面这首词 ,回答问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 用典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人借它曲折达意。 这首词下阕化用了哪些典故 ?有什么深意 ? 解析 :题干指向明确 ,表现手法是用典 ,范围是 “ 下阕 ”。 依据对用典这种表现手法的理解 ,逐一审读词句指出有哪些典故 ,并结合作者、背景、主题等分析深意。 答案 :下阕借用了晋人张翰弃官还乡、三国许汜求田问舍、晋人桓温“ 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 ” 的典故 ,表明作者不愿弃官归隐、追求个人享受 ,决心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 ,也表达了自己因时光飞逝、岁月催人老 ,然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 ,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 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 ,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 ,惆怅起来山月斜。 【 注 】 ① 韦庄 (约 836910),字端己 ,长安杜陵 (今陕西西安东南 )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步 ,明确手法。 本诗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感情。 第二步 ,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第三步 ,点明效果。 点明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衬托手法。 诗人虽到处漂泊 ,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 ,认为这是 “ 等闲 ” 之事。 而客中一觉梦醒 ,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用衬托手法 ,更突出了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解题指津 设问方式 ?请简要分析。 ? (某联 )进行赏析。 解题步骤 第一步 ,明确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 ,术语要准确。 第二步 ,结合诗句 ,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第三步 ,点明效果 ,从突出事物 (人物 )特征 ,表现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题模板 本诗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通过 ,突出了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术语 ) (具体分析 ) (效果 ) (中心 ) 限时训练 1.(2017江西九江一中测试 )阅读下面的宋词 ,回答问题。 南柯子 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 ,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① ? 【 注 】 ① 家 :句末语气词 ,加强语气。 ★ (1)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 ?试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结合本词上阕内容 ,“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 运用了远近结合 ,由远及近写景。 “啼鸟怨年华 ” 的 “ 怨 ” 字很明显运用了拟人。 这两句一是视觉一是听觉 ,联系在一起又用到了视听结合 ,或者说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 :① 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 十里青山远 ” 是远景 ,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 “潮平路带沙 ” 是近景 ,写出了潮水退去 ,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 ②用了视听 (动静 )结合的手法。 “ 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是视觉 (或静景 )描写 ,“数声啼鸟 ” 是听觉 (或动景 )描写。 ③ “ 数声啼鸟怨年华 ”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解析 :体会作者情感要结合词作内容 ,找出直接体现情感的 “ 情语 ” 和蕴含情感的 “ 景语 ”。 本词中 “ 情语 ” 有 “ 怨 ”“ 凄凉 ” ,怨的是年华 ,体现年华易逝的忧伤 ,凄凉 “ 在天涯 ” ,体现对漂泊的伤感。 “ 景语 ” 体现在所写之景处处带有记忆中的痕迹 ,而最后一句问到那时的人 ,两相对比 ,体现物是人非。 答案 :① 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 ,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②抒发了作者对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 ,“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 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写词人站在荷塘边 ,想起从前路过此地 ,乘着酒意 ,观赏荷花 ,引发叩问 :“ 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吗 ?” 87202025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岁暮归南山 ① 孟浩然 北阙 ② 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 ③ 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 注 】 ① 该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 ,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 ②北阙 :皇宫北面的门楼 ,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 ,后用作朝廷的别称。 ③青阳 :指春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 ,不正确的两项是 ( ) “北阙休上书” ,表达自己归隐田园 ,不再“上书”的坚决意志。 “不才”既是谦词 ,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故友疏远、明主见弃的凄凉之景。 “催”“逼”二字 ,形象地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在辗转反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表达了一腔怨悱之情。 解析 :AD A项 ,“表达自己归隐田园 ,不再 ‘ 上书 ’ 的坚决意志 ” 错误 ,实际上表达的正是 “ 魏阙心常在 ,金门诏不忘 ” 的情意。 “ 南山归敝庐 ”本非所愿 ,不得已也。 D项 ,“ 表达出诗人不遇明主白发早生的愤慨和激愤 ”错误 ,是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2)高步瀛在 《 唐宋诗举要 》 中评价 《 岁暮归南山 》 一诗时说 :“ 结句意境深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言志抒情 ” 是诗歌的显著特点 ,结句 “ 松月夜窗虚 ” 看似写景 ,实则抒情。 理解此句意境的妙处 ,需要结合创作背景及具体内容 ,领悟诗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通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抒发了诗人何种情感以及情景如何融为一体。 答案 :寒冷的冬夜 ,一轮冷月透过松树 ,将清冷的光辉照进窗内 ,给诗人以清虚空寂之感。 (紧扣 “ 意境 ” ,描述意境 )这句诗以景结情 ,语意双关 ,(指出手法 )既是对眼前清冷、寂寥的实景的客观描写 ,也是诗人求仕不得后内心愁苦与无望的真实写照 ,含蓄委婉 ,极有韵致。 (紧扣 “ 深妙 ” ,分析意境的含意与作用 ) 考点 3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辨认修辞 ,二是说明修辞的表达效果。 《 考试说明 》 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 ,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 ,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表达的特点 ,分析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考点解读 知识储备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概念 说明 表达作用 例句 赏析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① 生动形象 ,突出特征。 ② 化抽象为具体 ,化深奥为浅显 ,“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 ③ 引发读者 联想。 “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 《 望洞庭 》 ) 诗人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里的青螺 ,色调淡雅 ,山水浑然一体 ,抒发了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①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 ,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 ,描写生动形象 ,使画面鲜明灵动。 ② 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 霜禽欲下先偷。20xx高考语文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4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四类表达技巧
相关推荐
:C “ 贴云寒 ” 不是拟人手法 ,状飞行之高 ,高处生寒 ,由联想而得。 着一 “ 寒 ” 字 ,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 寒 ” 表面写天气 ,实指诗人心境。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 :首先要抓住题干关键词 “ 怎样的思想感情 ”“ 如何表现 ”“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 ,理顺答题思路
(2)(2020 全国 Ⅱ 卷 ) 《 残春旅舍 》 (3)(2020江苏卷 )《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 答案 :(1)题材、事件。 (2)时间、地点。 (3)时间、对象。 ,领悟诗歌意境 诗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因素 ,诗歌意象往往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准确把握诗歌意象对于读懂诗歌非常重要 ,关注诗歌意象一般情况下需要关注以下几种类型 :① 白云、青山、苍天
,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题目要求对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具体思考时 ,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 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 ,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 ,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 而对家乡的思念 ,又是人之常情。 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 ,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 ,不至流于感伤
夜归鹿门歌 》 与 《 归嵩山作 》 比较鉴赏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 惟有幽人独来去。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问题 :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解析
二十年重过南楼 ” 表现对年华逝去的感伤。 下片 “ 故人今在不 ” 则抒发故人零落后的孤独 ,“旧江山浑是新愁 ” 新旧对比 ,凸显了词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题材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 赠友送别诗 【 题材建模 】 题材特征 思想情感 常用技法 内 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朋友离别 ,送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行 ,折柳相送 ,吟诗赠别 ,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①
消失 ,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 ,年年自生春色 ,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 ,诗人慨叹往事空茫 ,深表惋惜。 送别类 (或 表达依依不 舍之情 ,或 叙写别后的 思念 ) 杨柳 《 诗经 》 “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 ,杨柳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 柳 ” 与 “ 留 ” 谐音 ,古人送别时 ,往往折柳相送 ,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柳永《 雨霖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