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版数学高一上16子集与推出关系2篇内容摘要:
出关系进行转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统一性,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五、作业布置 [ 习题 六、教学设计说明 《子集与推出关系》一课理论性较强,不要求也不能够死记硬背,而要从本质上理解,才能领悟其实质并灵活运用。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注意了以下三点。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 《集合与命题》向来作为高中数学学习的第一章,但为什么要将集合和命题放在一起,有学生没想过,也有学生想过,但弄不明白, 解答这个疑问。 怎么提出这个课题而又不觉得突兀是这节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课从复习集合与命题的相关知 识引出集合与命题联系的探讨。 然后,分成两个步骤:先从具体的例子当中元素的性质表述抽象出一般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表述,建立集合和命题的联系;再从两个特殊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推广到两个一般集合的包含关系与命题的推出关系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子集与推出关系的等价关系。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顺理成章,易于理解。 将引例与主要知识以列表的形式呈 现。 学习理论性较强章节的知识,学生往往忙于接受、逐步理解,无暇抓住关键,因此 ,把集合与命题、子集与推出关系这些“联系”用列表的形式给出,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把握课堂节奏,逐层习得知识;并且表格的形式有助于对集合与命题“对应关系”的理解。 以引领学生多思考、多交流为中心。 理论性强的课,学生容易感到枯燥,这样一来,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所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鼓励学生谈感悟,力求让学生自己去提出课题,寻找联系,发现结论,严密论证,尝试运用。 子集与推出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子集与推出关系》是上海市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试验本教 材中新增加 的一节教学内容,它安排在第一章的最后一节,以往上海的教材中是没有这部分内容的。 这节内容的增加对第一章中集合、条件推出 等知识作了一个 系统的整合,使教学内容更为完 善,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集合知识在现代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与推出关系的等价性,并掌握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推理的方法; 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及等价转化思想,了解集合知识的广泛应用性; 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上海教育版数学高一上16子集与推出关系2篇
相关推荐
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应不断引导学生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 反正法比较难理解,老师要讲清楚原理,方法,以及 应注意的问题。 课题:不等式的概念 与性质 教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回顾-反思-巩固-小结”的过程中 不等式的性质 . 情感 , 态度 与价值观 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能力 重点 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上是增函数 . 图像在 y 轴的左侧部分是下降的,也就是说, 当 x 在区间 0, 上取值时,随着 x 的增大,相应的 y 值反而随着减小,即如果取12xx、 0, ,得到 1 1 2 2y f x y f x, 那么当 12xx 时,有 12yy .这时我们就说函数 2yx 在 0, 上是减函数 . 函 数的这两个性质
定一个平面 . 用集合语言表述: // ,a b a b 确 定 平 面 (四)例题解析 例 1 如图,正方体 1 1 1 1ABCD A B C D 中, E, F分别是 1 1 1,BC BB 的中点,问:直线 EF和 BC是否相交。 如果相交,交点在那个平面内。 解: 1 1 1111E B C E B C E F B CF B B F B C
中至少有一个元 素不属于 A,那么集合A是集合 B的真子集;若集合 B也是集合 A的子集,那么集合 A与集合 B相等。 两个集合之间也不一定存在包含关系,如集合 A中 任何一个元素都不属于集合 B,集合 B中任何一个元素都不属于集合 A,等等,这些在集合运算中 能得到体现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 本 P11习题 (选做题)设集合 , , { 0 , 1 , 2 , 3 , 4 , 5 }A
图中得到已知条件,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2.本题中的数据单位是人,而不是百分率。 构成饼图的各部分百分率之和不能超过 100%. 三、 应用新知,尝试成功 例 6 经济学家将家庭或个人在食物消费上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的比值称作恩格尔系数,即 恩格尔系数 = %100消费支出总额食物消费支出总额 恩格尔系数可以用来刻划不同的消费结构,也能间接反映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如下表所示
00=90元 试问:卖衬衫和卖皮鞋,甲商店与乙商店哪家店的盈利率更大。 1.两个公式: 盈利率 = %100成本盈利= %100成本售价-成本21 世纪教育网 亏损率 = %100成本亏损= %100成本成本-售价 2. 求解例 8 中的两个盈利率。 3.思考:盈利越大是否盈利率也越大。 反之成立吗。 在例 8 中如果你是老板,你将投哪种生意。 [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