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质量守恒定律一内容摘要:
与 FeCl3溶液反应;④ NaCl溶液和 AgNO3溶液 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 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 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 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 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 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_______。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 3)得出结论。 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写出以上各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以上各种溶液的成分。 接着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 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 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 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以下关系(略)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氢气还原氧化铜: H2+CuO → Cu。人教版化学九年质量守恒定律一
相关推荐
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 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思考,回答 题的能力 【说明】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解释】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一般取1— 2 毫升 【讨论】量取液体时
O2+2H2O B、 CuO+CO= Cu+CO2 C、 C+2CuO = 2Cu+CO2↑ D、 Fe+CuSO4=FeSO4+Cu ⑤ 由铁与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我们知道铁单质与盐酸、稀 硫酸 或某些化合物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后,铁元素的化合价变为 价。 四. 活动探究(二) :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那锌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呢。 …有什么规律。 对比实验
使高温下金也不会变化。 Au + O2 →不反应 Mg、 Al比较活泼, Fe、 Cu次之,Au 最不活泼。 体验科学的方法 课件展示铝制的炊具。 提出问题: ( 1)铝的化学性质较活泼,那么我们用的铝制餐具或炊具是怎么回事呢。 ( 2)许多人喜欢用钢丝刷来擦洗铝制餐具 ,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 ? 思考、讨论、回答: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
④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种类都不变 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2.( 09黔东南) 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 50mL水和 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 mL C.在 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 30g过氧化氢和 70g水 D. 3.(08湖北恩施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课本中的问题: 空集气瓶中装得是什么。 瓶内 出现了什么现象。 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 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观察现象产生的问题 1. 水面为什么会升高。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 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 设疑引入 空气的成分 空气组成的发现史 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 1/5而不是全部呢。
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各有哪些用途。 5.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大气 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三 .课堂检测: 1.下列对空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按质量分数计算,空气中含氧气为 21%,含氮 78% B.空气的万分是比较固定的 C.空气中各万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 D.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