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下金属和金属材料word复习学案内容摘要:
4) 灯泡中的灯丝一般用的是 ,你能说出不用锡制的原因吗。 ; ( 5) 区分两块金属材料硬度的大小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 6) 铜合金和金的颜 色基本相似,为什么在制作装饰品时用金而不用铜的合金。 ; (三)、(问题探究) 探究一:总结金属的性质 过量空气、高温 ① 焦炭、高温 ② 赤铁矿、高温 ③ 生铁 例 1. 据福建《三明日报》报道: 2020 年 5 月 12 日,宁化县公安局抓获一流窜江西、福建等地实施诈骗的团伙。 自 2020 年 4 月底以来,他们随身携带一枚真黄金戒指,若干枚用黄铜 (铜锌合金 )与黄金外观极为相似的假黄金戒指在全国各地分头行骗。 诈骗三十余起,骗取金额 2 万余元。 请你识别真假黄金戒指。 ( 要求:不少于三种方法 ) [方法总结 ]: [总结 1] 1.金属的化学性质: ( 1)金属与 反应 ( 2)金属与 反应 ( 3)金属与 反应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 ,它的活动性就。 (2)位于 金属能置换出 中的 ( 不可用 ) (3)位于 金属能把位于 金属从它们的 中 出来。 ( 除 外 ) 练习 . 在 硝酸 铜和 硝酸银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 铁 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 银 , 一定不含铁 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 银、铜 和铁 C.滤液中一定含有 硝酸 亚铁,可能含有 硝酸 铜 和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含有 硝酸 亚铁 ,一定不含硝酸 铜 、硝酸银 探究二 : 寻找金属生锈的条件及防锈措施 例 ,并回答相关问题: 发现问题: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好象生了“锈”一般。 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收集证据:( 1)回忆已有知识:铁生锈的条件是。 ( 2)查阅有关资料 :“铜锈”主要成分是 Cu2( OH) 2CO3(俗称铜绿);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 3)实验探究:将四小块铜片分别按下图所。人教版化学九下金属和金属材料word复习学案
相关推荐
生互动。 ④随堂小结,结合我校采用讲学案教学的特点。 让学生拿出预先发给的讲学案,本人对该节内容进行小结,并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并当场讲评。 最后布置学生回去完成课后巩固练习。 : 活动探究、对比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法。 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 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
知道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 小组代表简述从所学知识及阅读的资料中得到的制取二氧化碳有关途径。 (如:木炭燃烧、人呼吸、煅烧石灰石、碳酸氢钙分解,酸(稀盐酸、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酸(稀盐酸、稀硫酸)跟碳酸钠粉末反应、酸(稀盐酸、稀硫酸)跟鸡蛋壳反应、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等) (三)【 实验导学 探究原理 】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 CaCO3)、碳酸钠粉末( Na2CO3)
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观察现象:瓶子向内凹陷。 分析得出: CO2能溶于水。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约能溶解1体积 CO2,增大压强会溶解更多。 生产汽水,啤酒等就是利用 CO2这一性质。 (思考)可乐,雪碧打开瓶盖时为什么会冒出大量气泡。 (解释)打开瓶盖,气压减小, CO2就会从瓶里向外冒。 (过渡) CO2溶 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质的是 ________,属于微溶性物质的是 ________,属于难溶性物质的是 ________; 葡萄糖注射液 Giucose in jection 规格: 250mL 内含葡萄糖 克 生产批号: 0205203 2 有效期:至 2020 年 3月 5% ( 2)在上述三种物质中,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的物质有 ________;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有 ________; (
一定角度后,又慢慢向 右偏转,反应结束,天平指针指向右端 (如图Ⅱ )。 说明质量相同的铁和金属 A,铁产生氢气的量多。 答案: A 【例 6】 (2020 湖北武汉 )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该装置的气密性完好 )。 (1)打开止水夹 a,可观察到试管中发生的现象是 _________; 引起该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2)当试管中反应进行到一定时间时
量白 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教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这非常不错。 其实,在很早以前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做了大量的实验,也和同学们一样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那就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 拉瓦锡就是发现这个规律的科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