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内容摘要:
理解这句话的。 6. 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邹忌讽齐王纳谏 .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3)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1)写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句子是 : (2)写邹忌与妻、妾、客人之间的三问三答句子是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3)写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句子是 : (4)写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3.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4.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 “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说明了什么 ? 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 “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是侧面描写 ,用夸张手法收束全文 ,说明邹忌纳谏之道 . 桃花源记 (1)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4)不足为外人道也 . (1)写 吸引渔人 “欲穷其林 ”的句子是 : (2)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 (3)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4)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本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用原文句子回答 )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设酒杀鸡作食。 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 ① 增添神秘色彩。 ② 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6.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 ,而后来“寻向所志” ,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桃源人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活动、穿戴、心情 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 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 (3)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 (4)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 (5)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 (6)衔远山 ,吞长江 .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 (7)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 (8)微斯人,吾谁与归。 (8)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9)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1)作者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2)描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做了哪些事情的句子是 : (3)从空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是: (4)从时间角度写岳阳楼总貌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表达古人旷达胸襟与二者之为异的原因的句子: (6)具体阐述古人旷达胸襟的句子: (7)表现了作者揣测古仁人说什么却反而说自己的句子是: (8)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是: (9)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句子是: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微斯人,吾谁与归。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0)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11)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 (12)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 (13)本文的对偶句有: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3. “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 4.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 5. “何哉。 ”这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问题。 文中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无私精神。 醉翁亭记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 (2)描写 “醉翁 ”的由来句子是 : (3)夕照全景的句子是 : (4)归后情景的句子是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4)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5)微露主旨的句子是: (6)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7)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8)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9)文中与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相照应的文字是: 环滁皆山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4. “ 太守自谓也 ” 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分别是什么。 核心又是什么。 6.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答: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答 :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
相关推荐
刻动作时。 d. 用于句首表示条件。 重难点解析 e. 表示成功地做了某事时,只能用 was/were able to, 不能用 could。 He was able to flee Europe before the war broke out. = He managed to flee Europe before the war broke out. 注意: could不表示时态
队;浙江队以 77: 76( )山东队;北京队 以 82: 70( )广东队。 江泽民总书记给克林顿总统打电话时说: “ 美国 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了( )美对华实现永久 ( )贸易关系,这是( )的,我对总统先生 为此做出的努力表示高度( ) ” 推重 推让 推崇 推荐大胜 险胜 战胜 支持 正常 明智 赞赏 考点二:理解语意 命题特点: 辨识多义词在语境中的作用。 概括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答 :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答 :“ 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高适 )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
取值范围。 ( 2)请你利用( 1)所得的结论,任取 m的一个数值代入方程,并用配方法求出方程的两个实数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判别式的关系 △ 0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于是有: 224(2m)0,解之得 m的取值范围; (2)中要求 m任取一个值,故同学们可在 m允许的范围内取一个即可,但尽量取的 m的值使解方程容易些。 而且解方程要求用配方法,这就更体现了 m取值的重要性
.图 1供操作观察用 ,操作时可使用量角器与刻度尺 .当点 C在AO2B 上运动时 ,图中有哪些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2)请猜想△ BCP的形状 ,并证明你的猜想 (图 2供证明用 ) ( 2)证明:连结 O2A、 O2B, 则 ∠ BO2A=∠ACB ∠ BO 2A=2∠P ∴∠ACB=2∠P ∵∠ACB=∠P+∠PBC ∴∠P=∠PBC ∴ △ BCP为等腰三角形 . (3)如图 3,当
ACE=∠ ADB,又 ∠ ACE=∠ ABE,∴∠ ABE=∠ ADB,故∠ ABF+∠ ABE=90176。 ,即∠ EBO2=90176。 , ∴ EB⊥ BO2,∴ EB是 ⊙ O2的切线 (2)分析:猜想 EB与 ⊙ O2的关系是相切的 仍作 ⊙ O2的直径 BF,则∠ FAB=90176。 ,同时∠ FAD+∠ FBD=180176。 ,∴∠ BAC+∠ FBD=9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