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第四册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1内容摘要:

济发 展,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等等,因此并不能仅仅把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简单地归结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煤铁资源,这是片面的观点。 第 16 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 16世纪中,俄国形成沙皇专制制度;知道 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知道从 16世纪中叶 — 20 世纪初俄国扩张的结果。 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 1861年改革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技能: 学会制作俄国领土扩张过程的空间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 1861 年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 ,学会从历史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角度对比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学会从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两方面去分析某一历史现象发生原因及发展过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关于改革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认同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 ;改革往往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成功的改革往往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各栏目参考答案 (一)练习与测评 彼得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都对近代俄国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比较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 : a、都是为 了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 B、主观上都是代表农奴主阶级利益的改革。 C、都是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改革后都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e、改革后都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力量。 不同点: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农奴主阶级所进行的旨在维护农奴制而进行的改革,改革不仅没有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农奴制;而 1861 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改变了俄国社会性质,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制作 16—— 19 世纪俄国扩张的空间示意图。 欧 亚 洲 洲 越过乌拉尔,向西伯利亚扩张,侵入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 吞并伏尔加河下游,控制通向里海的航道,兼并 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夺取黑海出海口 侵占高加索和中亚地区 内陆小国 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帝国 —— 沙皇俄国 (二)探索与争鸣 运用课文提供的史实和马克思对俄国扩张的分析,并联系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相关知识,谈谈俄国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国家的主观动因和客观条件。 提示: 俄国从 16世纪时的一个内陆小国发展为 20世纪初期的地跨亚欧两洲、东临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南临黑海、北面北冰洋的世界领土范围最大的帝国,其扩张过程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16 世纪中后期至 17 世纪中叶、彼得一世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叶、19世纪下半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庞大的领土,分析原因如下: 主观动因: 由于俄国早期是一个内陆小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领土的渴望极端强烈,都以对外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点,如在彼得一世时曾说过:“在征服世界方面,俄国缺少的只是士气。 ”对俄国而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争取出海口,于是彼得的座右铭就是:俄国需 要的是水域。 在其执政的 36 年中,年年都有侵略战争。 而到叶卡特林娜二世时为了进一步发动大规模的侵略行动,她曾毫不掩饰地叫嚷:“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欧洲就会全部落到俄罗斯统治之下。 ”沙皇俄国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尼古拉一世曾狂妄地叫嚷:“俄国国旗不论在哪里升起,就不应当再降下来。 ” 19 世纪末尼古拉二世也曾叫嚷:“在东亚确立和扩张俄罗斯势力,从长远来看,正是我们统治世界的课题。 ”从历代沙皇的讲话中不难看出俄国统治者对外扩张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和决心,这是导致俄国始终坚持扩张政策的最主要动因。 由于俄国在近代化的道 路上始终落后于西欧国家,农奴制一直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障碍,于是俄国国内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而俄国统治者认为解决国内矛盾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外侵略扩张,以此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这也是俄国扩张的动因之一。 客观条件: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大国崛起,对俄国产生强烈刺激。 沙皇俄国周边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东边越过乌拉尔山之后面对的是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南下可以进入高加索和黑海沿岸,西边可以进入波罗的海。 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的扩张创造条件,如俄国从 17世纪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