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上三国鼎立2内容摘要:

,希望同学们多提出自己的问题。 想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太为难学生了。 只有一个同学提出 “ 孙权称王与称帝有什么区别。 ” 绝大多数同学们都知道 点曹操、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对后面魏、蜀、吴三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多少同学注意到,这不是他们感兴起的问题。 这部分提到最多的是 “ 七擒孟获 ”。 △ 布点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感觉到大家对历史还是比较有兴趣的,对三国的历史也相当的熟悉,特别是对曹操、诸葛亮大家说的比较多。 但大家在阅读之后,没有注意本课的重点,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的影响。 〔分层推进〕 △ 再读教材 △ 快速提问 ① 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⑴“ 挟天子以今诸侯 ” 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引导学生对比:齐桓公 称霸时 “ 尊王攘夷 ”。 ⑵“ 唯才是举 ” 引导学生回顾:东汉末年,地方官僚世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 引入郭嘉所论曹操能战胜袁绍的 “ 十条必胜 ” :袁绍 “ 所任唯亲戚子弟 ” ,而曹操 “ 唯才所宜,不问远近 ”。 ⑶“ 乱世之英雄 ” 引导学生回答课文 P83的思考题:曹操年轻时,结交名士桥玄。 桥玄称曹操是安天下的奇才。 另一名士许劭却非常瞧不起曹操,称他是 “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 曹操听了居然十分高兴。 他为什么高兴。 简单介绍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回答。 以上三点多为学生自己在书找出来。 补充以下内容: ⑷ 屯田 引导学生在教材 P82页找出有关曹操屯田的史实,并联系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屯田。 (5) 略述东汉末年的社会 状况,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标出:黄巾大起义、董卓、名存实亡。 强调中原地区的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统一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人心所向。 (曹 操统一北方的客观原因 ) (6)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 袁绍 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 根据各班的情况补充有关官渡之战的故事。 (以上内容用了一课时 ) 第 2 课时 提问:曹操为什么能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 ≡ 袁绍 以少胜多,基本统一北方 (板书 ) ① 要求根据以上板书,写出赤壁之战的内容。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② 要求学生对比两场战争,知道 “ 少 ” 的一方是谁。 “ 胜 ” 的一方是谁。 思考曹操在这两和战争中胜败的原因是什么。 ⑴ 谋略:指出袁绍与周瑜、鲁肃、黄盖、诸葛亮之间的差距。 “ 火攻 ” 火烧乌巢、火烧曹军。 指明 “ 火攻 ” 是黄盖想到的计谋,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是诸葛亮与周瑜同时想到的,强调《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它不是历史的真实。 ⑵ 扬长避短:曹军 之长,袁军之短;孙刘联军之长,曹军之短。 ⑶ 骄傲自大 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 “ 朗诵 ” 部分 (苏轼《前赤壁赋》 ):点明 “ 曹孟德 ” 、 “ 横槊赋诗 ”。 ③ 赤壁之战前后,曹操、孙权、刘备势力范围的变化: 曹操 北方 → 退回北方 孙权 江东 → 完全拥有江东:荆、扬、交、广四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