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10-2a内容摘要:

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 “ 反律化 ”。 D .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 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解析 无中生有。 第二段中只是说 “ 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 ” ,并没有说 “ 继承汉魏古诗有意 ‘ 反律化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 .白居易《琵 琶行》中的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 ,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解析 详见原文第二、三段,引用部分并未比较古体诗内容的异同,并且如第二段引用只是为了证明有人对唐人古诗的偏见,选项不合文意。 二、 [ 2020 江淮十校联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 6题。 ① 对于哲学来说, “ 自知无知 ” 乃智慧之母。 两千多年前,西方哲人苏格拉底就说到:自知自己的无知,乃是智慧的开端。 中国先哲孔子也说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同样强调 “ 自知无知 ” 作为智慧源头的重大意义。 “ 自知无知 ” 作为哲学智慧的开 端,包含着如下两层最为重要的意蕴。 第一,它给哲学的功能划定了一个明确的界限,或者说为哲学颁布了一个 “ 禁令 ” :哲学是 人以人的眼光对人与世界的一种追问和探索,而不能僭越为以神的目光来确立世界的终极原理,关于人与世界的终极原理的答案,超出了人的认识能力,因而是哲学不可能提供的,它属于 “ 神学 ” 而非 “ 哲学 ”。 自觉避免扮演先知或上帝的角色,这应成为哲学和哲学家基本的 “ 自律 ”。 第二,哲学不仅禁止自我僭越,而且把审查和批判一切 “ 全知全觉 ” 的先知或神的僭越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方式和使命。 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和市井中与 “ 聪明人 ” 的 对话和 辩难给哲学确立了典范:通过这种对话与辩难,他使一切自诩拥有真理的人陷入了自相矛盾,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在这种怀疑、审查和否定的哲学反思批判活动中,任何把 “ 有限之知 ” 膨胀为 “ 无限之知 ” 的倾向都特显现其有限性,暴露其可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