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九下第7课疯狂的战车内容摘要:
现如此的不同。 ■史料的解读 —— 不朽的抗争精 神 读懂历史人物,理解历史事件,观察历史现象并最终得到感悟和启发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 材料链接 材料一: 今天凌晨 4时,希特勒已经进攻并侵入俄国。 „„ 希特勒是个“十恶不赦、杀人如麻 、欲壑难填的魔鬼”;而纳粹制度除了贪得无厌和种族统治之外,别无主旨和原则。 „„ 因此,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让我们从如此残酷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吧。 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还在之际,让我们加倍努力,合力奋战。 (英国 )丘吉尔“关于希特 勒入侵苏联 的广播演说” 材料二: 昨天, 1941年 12月 7日 —— 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 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部队突然和蓄谋的进攻。 „„ 我要求国会宣布:自 1941年 12月7日 —— 星期日 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入战争状态。 —— (美国)罗斯福“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材料三: 1941年 11月 7日,斯大林在红场阅兵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组抢答下面问题: ● 说一说: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步步紧逼,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作出什么反映。 ● 想一想: 美国的参战 对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 拟一拟: 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人类追求和平的步伐仍然在继续,以史为鉴,请你设计一条呼吁和平的宣传语。 (限 20字以内) ● 找一找: 通过围绕“ 二战的发生 、发展”问题的系列解剖和探究,还有哪些学习疑难。 三、训练反馈: (一 ) 自制表格, 反映二战从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的基本史实。 ( 4分) 时间 事件 1939. 9. 1 ( 1) ( 2) 德国轰炸英国本土 1941. 6. 22 ( 3) ( 4) 日本偷袭珍珠港,战争达到最大规模 (二)阅读探究( 共 6分 ) “ ”事件发生后,恐怖 主义危害人类、破坏和平的罪行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北师大版历史九下第7课疯狂的战车
相关推荐
什么是“冷战” 所谓冷战,是美国对苏 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美国推行冷战的主要原因有: a、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称霸全球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同时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也大为增长,加上世界范围内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使美国认为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必须予以压制。 b、由于苏联实力的增强,美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 武装对抗形式。
月 24日“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市场崩溃。 )事实上, 1929年美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严重困难。 但纽约股市经 过不断哄抬,股价一直上扬。 这个美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已经无法正确反映美国经济的真实情况。 我们知道,支撑股市的是投资者的信心 和对未来的希望。 但这种信心 和希望在 1929 年 10 月下旬,由于经济持续低迷而彻底破灭。 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价下跌之快
对外进行侵略。 5.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的是哪一个殖民国家。 谁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6. 18世纪末 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受到哪两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其中谁率领军队解放了大部分西班牙的殖民 地,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哪一个国家以他的名字命名。 三、无产阶级运动 、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什么。 其纲领性文件是什么。
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课后搜集的材 料,说一说苏联解体的进程。 部分加盟共和国独立 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混乱局面 《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 公布( 1991年) “八一九事件 ” ( 1991年 8月 19—21日) 叶利钦 掌权 苏联解体 独联体成立 ( 1991年 12月) 苏 联 这一事件 实质 是苏联 “ 传 统派 ” 为了挽救 国家的完整和 统一,为了挽 救社会主义
日本的简要情况。 第二环节 —— 分组自学:将学生分成 A(欧盟)和 B(日本)两个组让他们分别作为西欧和 日本的“当权者”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以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为依据,分 别去讨论、思考、决策 ,制定出能促使该地区或国家发展的政策。 与此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第三环节 —— 基础询问:通过小组互问的方式,检查、落实对本课相关知识的记忆和概念的理解。 若学 生回答不尽准确
注意力于两、三件事,知道列宁各种各样的事很多,每一分钟他都很珍惜。 可是碰上了这么一个彼得罗夫 — 索罗金,在发言时竟 3 次打断了列宁的工作。 同志们对彼得罗夫 — 索罗金说 ,他妨碍了列宁的工作 彼得罗夫 — 索罗金很难受。 他想立刻跑去向列宁道歉。 才走了一步,抬起眼来,看见列宁正在会议厅里走过来。 列宁也看见了彼得罗夫 — 索罗金。 他走近来。 “好样的,讲得好。 ”列宁对彼得罗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