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下望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内容摘要:

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 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 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 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 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 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 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 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 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 师:登上泰山。 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 写诗就要展开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 同学们想 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 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 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 的体现。 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 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 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 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 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 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多么浑厚的歌声。 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广锐):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还有理由吗。 生(刘广锐):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 生(刘广锐):内容也很相近。 师:几个同学告诉我们选曲时,要选内容相近、感情相近、节奏差不多的曲子来唱。 刚才刘广锐天机泄露 ,说还有一首想唱,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刘广锐):唱《望岳》。 (用《蒙古人》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男女同学的演唱各具特色。 女声甜美清脆,有一种阴柔之美;男声高亢浑厚,有一种: 生:齐答“阳刚之美”。 (笑) 师:如果一起唱不是刚柔相济吗。 生:齐说“一起唱”。 师:好。 我们男女生一 起唱,跟刘广锐选曲的标准一样,张胜蓝、贾明、谭达聪为我们推荐了《中国功夫》这支曲。 我觉得非常好。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唱,颂扬中华民族瑰宝,展示我五班男儿志气。 师放伴奏磁带。 学生齐唱《望岳》。 师:同学们都谱了曲。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来唱,但你们没唱我也能感受到那种趣味。 虽未成曲调却先有情。 这《望岳》既适合读又适合唱,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写得好,节奏感强。 师:是呀,与其羡慕诗人写得好,不如自己也露一手。 同学们写作之前,先结合这首诗了解一下古诗词特点。 学生讨论三分钟, 探讨古诗词特点。 生(赵路遥):这首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要用对仗。 师:赵路遥给我们介绍了丰富的知识。 你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对仗吗。 生(赵路遥):诗中“荡胸生曾云”与“决眦入归鸟”是对仗的。 句式很工整。 生(叶奕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 师:严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