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下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2篇内容摘要:

3 教师总结: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讨论小说的主体。 1 小组讨论; 2 全班讨论。 3 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5 开头部门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 为什么。 1 小组讨论; 2 全班讨论。 3 教师总结:有必要。 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 三、写作特色 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两次买地 四、课文结构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 贪得无厌 结局。 帕霍姆悲惨死去 尾声。 仅得埋葬之地 五、课后反思: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教学目标 了解托尔斯泰,课外阅读其作品; 从小说要素归纳小说情节;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题。 欣赏作品处理情节详略、结尾耐人寻味的特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难点是小说主题和 寓意的多向理解;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提问、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谁都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与希冀,但有的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称为非分之想、妄想;今天我们阅读的作品 ——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就是有关欲望的问题,欲望多少才是适当的呢。 让我们先来通过阅读,评一评故事的主人公 —— 帕霍姆对于土地这一生活资料的欲望是否适当。 二、新授 题目解说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 帕霍姆对于土地的需求,即欲望到底有多大。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 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的小绿棒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 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 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 处女作《童年》( 1852)通过对小主 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 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 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 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