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奇妙的克隆内容摘要:
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概括人类对克隆 技术研究的过程并分析得出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 在课文的学习中体会并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 通过学习,能做到理性地看待克隆技术。 ] 教学重点:人类对克隆技术的研究过程。 教学难点:文章和说明顺序。 感受科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你想进一步知道克隆技术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吗。 我国科学家在克隆这一尖端生物技术的研究上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吗。 二、研读课文。 (一)克隆的研究过程与成果。 要求学生研读课文第二、三两 部分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填写表格。 (表格样式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提出要求即可) 研读文本及表格 阶段 时间 主要成果 所属国家 两栖类 换核成功 19601962 克隆爪蟾 英国 1978 克隆黑斑蛙 中国童第周 鱼类 换核 成功 1979 克隆鲫鱼 中国武汉 水生生物研究所 克隆出新鱼种 [ “鲤鲫鱼” 中国武汉水 生生物研究所 哺乳类 换核成功 克隆小灰鼠 美国、瑞士。北京课改版语文八下奇妙的克隆
相关推荐
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 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 ④天涯若比邻。 ( ) [课堂练习 ] 1.读,背。 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1.
什么。 乌龟跑的路程又是求什么。 顺势导入课题:圆的周长 【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导入新知的 学习,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为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 (二)主动合作,探索新知。 说一说 认识圆的周长 教师拿出教具,启发学生观察。 学生通过学具的观察和体验 来 领会圆的周长的含义。 教师进而提问学生“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
这个圆的面积是( )分米 2。 A、 314 B、 C、 一个半圆,半径是 r,它的周长是( )。 A、π r + 2r B、π r C、π /4 周长相等的正方形、长方形和圆,( )的面积最大。 A、正方形 B、长方形 C、圆 四、计算: 一个花坛,直径 5 米,在它的周围有一条宽 1 米的环形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浓度问题: 10克糖放入 90克水中,水的
学生活动 1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描绘星河的形状 2.( 1)读书思考( 2)讨论回答,记录板书。 3.举例分析说明方法 4.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5.总结 6.记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让学生感受事理说明文的文学特点,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并感悟它们的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 生把握课文的结构
体 课 时 第一课时 授课人 邓金玲 班 级 二( 3)班 授课时间 20 4 教学过程及步骤 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教学环节) 教学意图(学生可能出现 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我们还要有充足的理由来作支撑,前边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这样的文章(如典型的议论文《谈骨气》)。 但有时我们也会认为对方的观点不正确
,我们都应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请同学们再充满 激情地读齐最后一段。 生读。 (略) 师:课外请同学们把文中三个事例中最能体现“有骨气”的关键词语和孟子的几句话摘抄下来,并把课后 练习七的词语抄在作业本上,积累这些词句。 下课。 附板书设计: 附图 {图 } [简要说课] 第七单元是第二册中惟一一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又是一篇规范的短论。 教学本文,目的有三:一是 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