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选修五蠹教学设计内容摘要:

待兔”故事。 ⑨点明故事寓言。 2.划分层次。 讨论问题:①本段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应当是“论事之世,因为之备”,“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从反面提出。 )②“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依据是什么。 (上古、中古、近古的治道都不相同。 )③“为鲧禹笑”“为汤武笑”“为新圣笑”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论证“修古”“法常可”的治道不可取。 )④“守株待兔”的故事删去后,是否影响这段话的完整性。 (没有影响,出为论点 、论据都已说清。 )⑤加上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增强文章的针对性,讽刺“修古”“法常可”的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守旧。 ) 小结层次大意如下: 第一层(开头至“汤武征伐”)说明上古、中古和近古的社会情况不同,治道也不同。 第二层(“今有构木钻燧”至“必为新圣笑矣”)用假设推理方式说明“修古”“法常可”的人的可笑。 第三层(“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到结尾)归纳论点,并用寓言讽刺守旧的人。 3.从本段看韩非这篇文章的特色。 先让学生说说,然后教师归纳:①作者很看重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是一般地谈论改革与守旧,而是“ 观往者得失之变”,是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总结,所以他的论点是有说服力的(他这种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是贯穿全篇的)。 ②观点的表述极其简练。 ③从正反两面说理,逻辑十分严密。 ④对“假想的论敌”极尽其辛辣嘲笑之能事。 (三)向学生指示阅读方法并提出要求。 1.本文内容精辟,行文汪洋恣肆,需要读得仔细;但它是自读课文,课时有限。 为解决这个矛盾,可采用精读示范(第一段)和学生自读(其余各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要给学生以必要的自读提示,包括:( 1)本文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但毕竟是长篇论著的节选,不能用短论的一般模式 来看待;( 2)本文针对性极强,作者站在革新的立场,坚决反对当时流行的“修古”“法常可”“行仁义”等顽固守旧的主张,全文以“立”为主,“立”中有“破”;( 3)文中论断较多,要弄清各个论断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出主要的论断,为此,就必须首先弄懂“世”“事”“备”这三个基本的概念。 (四)指导学生自读 2~ 8 段,老师巡视,解答问题。 (五)检查自读效果。 检查的重点内容是: 1.结构的划分。 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全文主旨:“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第二部分(第 2~ 4 段)说明“世”“事”“备” 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第三部分(第 5~ 8 段)分别论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作者的立场。 坚持改革,反对守旧。 开头以“守株待兔”故事嘲笑“修古”“法常可”的人,结尾以“去偃王之仁”讽喻“仁义”不可行于当今,也是对顽固守旧派的嘲笑。 3.指出本文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以课本“自读提示”为依据。 4.比较阅读。 ( 1)《察今》中“循表夜涉”的故事,跟本文中“守株待兔”的故事在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前者说的是守旧者的下场,后者更带讽刺性。 ) ( 2)这两篇文章的论述角度 有什么不同。 (前者着重说明“察今”的必要性,但涉及历史的内容不多;后者侧重总结历史的经验,从历史发展的规律说明改革的必要性。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