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9世纪之前的语言学研究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内容摘要:

3 19世纪之前的语言学研究_英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 第二章: 18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研究 本章重点探讨公元前 48世纪末长达两千多年中,人类对于语言研究所做的主要贡献,也就是所谓的传统语法阶段。 第一节 :古希腊语法 语言学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 (元前 47099)、柏拉图(元前 42947)、亚里斯多德(公元前 38422),以及后来的斯多 葛 (哲学家,他们对语言的探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关于名称起源的记载 柏拉图的 三人对话录 (克雷特利斯、赫莫吉尼斯、苏格拉底三人之间的对话)。 一问一答的对话中包含着学理术语和语言学理论。 克: 一个东西的名称是由于它的性质和普遍原则而产生的,所以语言自然而然地有意义。 赫: 名称之所以能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的原因,也就是语言使用者达成的协议 ( 苏: 两方面都得考虑,只 要大家同意,协议是可以变得。 有关语言问题的第一场论战:“ 自然派 ” 与 “ 惯例派 ” 这场争辩反映了两派的观点:一派认为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 人对语言无能为力;另一派认为 语言受惯例支配。 问题的焦点: 一个词的意义与它的形式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 自然派” (苏格拉底;后来很多人是斯多噶派 )认为一切词天然地代表了它们所指称的东西,所以他们努力研究词源,如象声词:表声)、 叫)认为象声词是基本词汇,其他词都是由此发展起来的。 词义可以靠“天然的联系”而加以扩大,如河流的入海口也用“ ,瓶颈口也用“ 表示。 一个词形可以通过加音、减音、替换音而派生出别的词,如 :然派惯例派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 384 322年)和他的学生多属于 “惯例派”。 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形成于惯例,因为没有名称有天然产生之理”。 该派指出,除了少数象声词以外,语言的词汇的意义与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都是任意的、人为的,人类可以改变它。 主要反映亚里斯多德语言学思想的著作: 解释篇 、 修辞学 和 诗学。 “ 言语是思想、经历的表达,文字是言语的表达。 种族不同,言语则不同,文字也不同。 但人类的思想反映是一样的,语言的词汇只是这些思想的标志。 ” 解释篇 意义:这场论战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 335 255年)曾在其 正名篇 中指出: “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 约定俗成派 ” 相类似的观点。 苏格拉底的观点 苏格拉底(公元前 429 347年)在两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 他认为部分词语与概念(事物)的关系是必然的、先验的(如象声词,妈妈)。 词义的必然性(内部词义构成的必然性)表现为由 “词缀 +词根 +词尾”构成。 如:英语词 k脚锅),该词有) 体) 成,分别表示行动快、巨大无比、代价高的意思,共同构成 得很快、巨大无比、 代价很高的事物”。 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 语法研究成果 柏拉图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 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名词和动词的区分: 名词部分 (没有时间成分 ) 动词部分 (有时间成分 )斯多噶(葛)派 ( 斯多噶派是盛行于公元前 4世纪的一批哲学家和逻辑学家。 名称来源于 顶的柱廊),他们属于“自然派”,认为在语言的早期语音与事物之间 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他们努力寻找语言的原始形式。 对语言研究的主要贡献:区分了语言的逻辑研究和语法研究。 他们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五类词:名词、动词、连词、冠词和关系代词。 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斯多噶派的语言观:“白板说”( 人出生时心是空白的,没有天赋观念) ,语言本身不是智力,而是智力的表达,表达方式是声音。 亚力山大学派和帕加马学派 公元前 3世纪末,亚力山大大帝建立了两个殖民地,一个是埃及的亚力山大,一个是土耳其的帕加马。 出现了 “ 亚力山大学派 ” 和 “ 帕加马 ”学派。 亚里斯多德属于亚力山大学派。 第二场论战: “ 变则派 ” 与“ 规则派 ” 争论的焦点: 语法结构是否存在规则 “变则派” (帕加马学派)认为, 大自然的运动没有什么定律或规律性可言。 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正如词与概念之间的连接非人意所定,语法的形式表达与意义内容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规则派” (亚历山大学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人们可以发现和描写它们。 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 规则派” 努力研究语言的规律性,把词汇分门别类,编制词形变化表,作为共同遵守的规则,以便逐渐纠正例外现象。 设法寻找语法地位相同的词所具有的共同词尾形式和重音结构,他们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 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变则派” 认为语言不能完全用规则来描写,他们侧重研究不规则词汇。 比如,雅典( , 不朽( 没生命的东西也分阴性和阳性等 他们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 斯拉克思的 语法科学 总结了亚历山大派的语法研究工作,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全面的语法书。 名词有五种语法属性:性(阴、阳、中);类(原类、派生类);形(简单词、复合词);数(单数、双数、复数);格(主格、所有格、与格、宾格、呼格)。 动词有八种语法属性:语态(陈述、命令、愿望、虚拟、不定式);三种结构(主动、被动、中性);两类(原类、派生类);三种形式(简单、复合、派生);数(单、复、双);三种人称;三种时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哲学、科学、技术、艺术成就等远逊于古希腊时期的成就 语言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拉丁语“ 有钱又有马,会讲拉丁话,出门不犯愁,世界任你游 ”第二节 :古罗马语法 当时最著名的语法学家 瓦罗 (公元前 116前 27)的25卷巨著 论拉丁语 :把语言研究分为三大部分: 词源学、形态学、句法学。 主要探讨拉丁语的起源 :词起源于有限的原始词汇,这些词汇是人类为了指称事物而武断创造的,后来通过字母或语音的变化,又产生出更多的词汇。 主要通过语音相似和想当然的意义联系来断定两个词的词源关系。 例如: 葡萄” 葡萄酒能使人兴奋 力量”; 价格” 专家” 词语形态变化研究: 一种“自然形变” 较有规律性 ,对应于屈折( : 另一种“自由形变” 缺乏规律性,对应于派生( 如: 在形态学方面,瓦罗规定了 4种不同的类别:1)格的变化,名词和形容词;2)时态的变化;动词3)既有格又有时态的变化;分词;4) 既无格又无时态的变化,副词。 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还有:普利森 (公元 6世纪 )的 语法惯例 (18卷,其中 16卷讲词类 )。 第三节 :中世纪语法 欧洲的中世纪是指从公元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欧洲黑死病)的近千年的历史时期。 中世纪的教育以“七艺”为基础,即 语法学、逻辑学、修辞学 、音乐、 数学、几何学、天文学。 这时的研究工作讲究实用,讲究规范。 当时教会势力很大,基督教被认为是世界性宗教,传授基督教义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 这也就带动了(拉丁)语法工作。 1、思辨语法 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就是在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辨语法 ( 思是“反映现实的镜子”。 就是说语法是反映现实的镜子。 这里实际上反映出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每一种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有 4种原因 “质料因” (一个事物由什么构成;如:大理石等原料 )、 “ 形式因” (规定一个事物是什么:一座雕像)、: “动力因” (一个事物被什么造成的:艺术家)、“目的因” (为了什么目的而造成的:为了装饰)。 思辨语法学家企图用这些原因来解释语法问题。 他们认为, 人类之所以能够通过语言来认识 世界,是因为词这种符号一方面与人的心智有联系,一方面同它代表的事物有联系。 质料:句子的构成成分 形式: 词与词的组配方式 施效 /动力:屈折形式 目的 :表达完整的思想 念在 狂怒的睡眠2、波依修斯:语言的普遍性 中世纪初最有影响的学者是 波依修斯(80524),他第一次提出了语言的普遍现象问题。 他认为,语义具有普遍性,象“好”,“人”,“道德”等概念具有普遍性质 (如,诗歌的不可译 )。 他主张不仅要研究孤立的词义,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这就把心理学、逻辑学与语言学的研究联系在了一起。 3、希斯帕尼斯的 逻辑纲要 13世纪的 希斯帕尼斯 ( 逻辑纲要 (此书先后印刷 160次,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 )首先讨论了“官能心理学”,他认为,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判断、推理是人具有的各种官能。 这样就又使语言学与心理学联系了起来。 希斯帕尼斯把 语言的表达 分为三个方面: 意义、假设、名称。 意义 就是通过习惯的声音对一个事物的表达。 意义可以分为:主要意义 (如词根 )、附加意义 (词缀 )。 如: 爱的、情人、可爱的等。 意义还可以分为本质意义 (名词 )和外加意义 (动词、形容词 )。 意义、假设、名称 意义 是强迫一个声音指示一件事物,而 假设 是承认名称能够指称事物。 例如,他讲英语,承认他代表史密斯,这就是假设。 意义是词汇特征,假设是名称特征。 意义反映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假设反映代替物与被代事物之间的关系。 假设 也有两种:形式假设、物质假设;例如:is my is a 一句中的为要把它理解为所指称的人,第二句中的 不代表某个客观实体,只代表这个词本身(元语)。 名称 仅是对“代表现存事物的词汇的理解”,意义和假设可以表示现存的和不存的事物。 4、摩迪斯泰学派与思辨语法 在希斯帕尼斯的影响下, 13来出现了一个学派:摩迪斯泰学派 (Mod。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