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上第23课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内容摘要:

,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并创造出一个时代全新的惟美书风。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同学们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兰亭序》是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年)上巳日(三月三日)王羲之五十岁时所书。 这一天,王羲之与友人爱子共 42人,宴集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 时值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行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一乐。 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了。 (这里应讲清,“ 祓禊”指古代习俗,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修禊、祓禊。 禊指古人消除不祥的祭礼。 “流觞”把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循流而下,杯子停在某人前,某人就取杯饮酒。 称为流觞)作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感到人生与自然相合相契的快乐。 在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清丽景色中,王羲之微醉命笔,畅叙幽情,写下了这清逸俊秀,一片 神机的《兰亭序》。 全篇无法而有法,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骨力寓于姿媚之内,意匠蕴含于自然之势。 遒丽爽健的线条和圆融的冲和 的气韵中,可以感受到王羲之作为书法大家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全篇运用篆、隶、章草的笔法,中锋起转提按,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相同的字皆有不同表现,全文有二十个“之”字,都加以变化,无一雷同。 全幅意境浑穆,潇洒散朗如清风明月,乐中含悲悟生命玄理。 可以说是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王羲之酒醒后再写了十余遍,皆不及原作, 可见,艺术的神来之笔是不可重复的。 [教师组织活动]课前,已经安排同学搜集这二十个“之”字了,从中同学们可以体会文字的意蕴。 现在,我们观察教材 124页的四种“马”字的写法,同学们可以在心中临摹一下,领会我国文字造型变化无穷的魅力。 [教师讲述]关于《兰亭序》的保管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据《隋唐嘉话》载:王羲之的《兰亭序》,到梁朝侯景叛乱时流失在外。 陈朝时,为僧智永得到。 到了太建年间,献给了陈宣帝,隋灭陈后,有人把《兰亭序》献给了晋王杨广,晋王并不珍惜,后来智果和尚借来翻拓,杨广称帝后,竟忘了讨回来,智果法师死后,由其徒弟辩才和尚收藏,唐太宗为秦王时,见过《兰亭序》的拓本,惊喜之余,乃高价购买原迹。 终究也没有买到。 后来打听到在辩才和尚之处。 乃遣萧翊到越州求得,在武德四年入秦王府。 贞观十年,命人翻拓十本赐给亲近之臣。 到唐太宗死后, 中书令遂良上奏:《兰亭序》是先帝喜爱的珍品,不应留下。 于是《兰亭序》作为殉葬品葬于昭陵。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兰亭序》的各种字帖,大多以冯承素所拓“神龙本”为底本。 除此之外,王羲之还有其他作品。 《乐毅论》是小楷代表作。 《黄庭经》(即为换鹅而写的经书)也是小楷,因这幅作品是为换鹅而写,故李白有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行书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丧乱帖》颇能见出王羲之真情怀,真血性。 其中《快雪时晴帖》连同王献之《中秋帖》、王 殉《伯远帖》被乾隆皇帝合称为“三希”,并称自己的 书斋为“三希堂”。 该帖为三希之首。 王羲之的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