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25课诗五首内容摘要:

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能没有具体而全面的资料或者诗句晦涩,我们不甚理解,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节课,我就教大家一种更具体更切合近体诗自身特点的方法“起承转合”法(近体诗定义弄清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 杜甫 、李商隐、陆游等。 )“起承转合”分别标志了每联的作 用。 起:就是开头,首联。 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下面,我们就用“起承转合”法来分析这首诗。 2.作者链接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 14 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3.读熟此诗 合作探究展示 一:师生共同分析: ⑴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 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 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 唐初该郡为州,故王勃改称为蜀州。 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区已改称为益州。 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 后来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 个部分就称为蜀州。 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起:首联,破题的作用,交待诗当中的主要因素,这首诗诗是送别诗,主要因素是时间和地点) ①地点 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 风烟:风尘烟雾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 ” (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 ) ②时间 风烟,早上才有雾。 因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不能直接引以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节令、气候、自然景物的变化 来象征性的表现时间。 ⒈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 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 对比强烈 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⒉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 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另一种解释: 长安城护卫着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 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 辅:以 …… 为辅(意动) 城阙辅三秦:蜀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对三秦有着辅助之功。 风烟望五津:作者遥望蜀州的风景。 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说你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个对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下句从送行者的立场上说,你走,我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首联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场面,因为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在写法上就要求从大处落笔,粗写,那具体化怎么办呢。 具体化是下联的任务 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 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 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 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 (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