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内容摘要:
年降雪量 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 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受气温、降水量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冰盖指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由多年冰雪堆积挤压而成。 冰盖目前主要分布在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师】多媒体播放 P97 图 “ l0000 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 5000 年 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 ”。 提 出要求:阅读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分析全球气候的波动。 【生】 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 5000 年到前 1500 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 3~ 4℃ ;另一次是 l5 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 1550~ 1850年属 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年均温比现在低 l~ 2℃。 【师】很好。 我们通过下面这幅表格来了解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 多媒体播放我国历 史时期的寒暖变化表: 第一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 3500~前 1O00年左右 )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 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暖的时代 第一次寒冷时期 (公元前 1000~前 850年 ) 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经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第二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 770~公元初 ) 据历史资 料记载,鲁国 (今山东 )冬天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第二次寒冷时期 (公元初~ 6世纪 ) 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温下降 第三次温暖时期 (7~ 9世纪 ) 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 (今西安 )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表明气候转暖 第三次寒冷时期 (10~ 12世纪 ) 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 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第四次温暖时期 (13世纪 ) 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时期 (15~ l9世纪 ) 这段时间长达 500年。 当时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期比。中图版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相关推荐
已学知识。 回顾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衔接新知识。 以我国东南丘陵景观图为例,边讲边板书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看撒哈拉地区的景观图,试着说明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学生理解生物、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将引用过的我国东南丘陵地区景观图与撒哈拉沙漠的景观图相对照,设问为什么两地纬度相近而景观不同。 在老师的引导下
国 B. 埃及 C.印度 D.尼日利亚 地区 人口增长特点 模式 原因 发 达 国 家 北美 西欧 发 展 中 国 家 非洲 亚洲和拉欧洲 美 新加坡等 中国 四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②①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①④ 图中 ② 国人口 增长模式 属于 ( ) A“ .三低”模式 B.“ 过渡 ”模式 C.“高高低 ”模式 影响 ④
促的特点。 景 草、林、蝉、太阳、麦浪、热风 色彩、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人 农民 品析语言 例: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
争鸣”。 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的社会价值及应该如 何对待。 专题划分 专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 课时) 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 课时) 专题三:近代以后的儒家思想( 1 课时) 专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所需课时 2 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
t has a flower. c. Look and say: This … has … d. Practice: Look at the plant. It has … It’s / They’re… 2. Learn Part II. Task1: Learn ‘leaf, leaves’ a. Elicit by the question. What has the plant g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