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word说课教案2课时内容摘要:
值较小的方程变形 . 意图: 进一步熟悉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步骤和过程,并能对二元一次方程 组的解进行检验 . 效果: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第四环节:练习提高 内容: 堂练习(在随堂练习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交流,各个学生消元的具体方法可能不同,可以不必强调解 答过程统一 .可能会出现整体代换的思想,若有条件可 以提出,为下一课做点铺垫也可以) :用代入消元法解下列方程组: (1) ②yx ①yx。 32 ,42 (2) ②yx ①yx。 32 ,1943 ⑶②yx①yx.02 3,723 (注意分数线有括号功能) 意图: 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 效果: 通过练习,巩固和熟练了运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即把“二元”变为“一元”;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种解法 —— 代入消元法,其主要步骤是:将其中的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一 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 .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便可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再将所求未知数的值代入变形后的方程,便求出了一对未知数的值 .即求得了方程组的解 . 意图: 鼓励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加深对 “温故而知新” 的体会,知道“学而时习之” . 效果: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3题 五、教学设计反思 1. 引入自然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解法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上一小节的实际问题,比较一元一次方程的列法和解法,从而自然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解法 . 2. 探究有序 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借此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使得学生 的探究有了很好的认知基础,探究显得十分自然流畅。 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二 ) 一、学生起点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整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了解了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基本概念,具备了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基本能力 . 二、教学任务分析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第七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的第二节 (两课时 ) .第 1课时,让学生 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 代入消元法 .本节课为第 2课时, 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另一解法 —— 加减消元法 . 加减消元法也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要求两个方程中必须有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或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一个适当的不为 0的数,使两个方程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相加或相减消元 三、教学目标分析 1.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进一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初步体会数学研究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 、分析,选择恰 当的方法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 4.通过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差别与联系,体会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一认识方法 . 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 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消元”思想和“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 讲授新知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巩固练习,在练习中发现新的解决方法 怎样解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教师巡视、引导、解疑,注意发现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想法,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学生将他们的方法板演在黑板上,完后进行评析,并为加减消元法的出现铺路 .) ②yx ①yx 1152 2153 学生可能的解答方案 1: 解 1:把②变形,得: 2115 yx , ③ 把③代入①,得: 2152 1153 yy , 解得: 3y . 把 3y 代入②,得: 2x .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32yx. 学生可能的解答。北师大版数学八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word说课教案2课时
相关推荐
2) )11()11 512(2 xx mxx ( 3)已知 ,1334 1262 y By Ayy y求实数 A,B.( 4) 12)11111( aaaa ( 5) )16()37(222 xxxxx ( 6) )122()24(2 xxxx 【课题学习】 第6课时 最简公分母和通分 制作教师: 普文智 【学习目标】
己的话说一说。 〔 〕叫中括号 ,达成共识:加入中括号,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运 算顺序,这也是中括号的作用所在。 360247。 〔( 12+ 6) 5 〕 = 360247。 〔 18 5 〕 =360247。 90 =4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完成 77页“算一算,比一比” ( 1) 120247。 ( 8+ 4) 2
9 9= 9999 9= 99999 9= 12456+45683216= 48412247。 19= 46766247。 ( 47284661) = 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函数 (x是自变量 ,y 为因变量 ).特别地 ,当 0b= 时 ,则 y 是 x 的正比例函数 . 意图: 从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弹簧的长度、汽车 油箱中的余油量 )出发 ,通过对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 效果: 从两个具体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出发,互相讨论 ,教师在教学上 恰当地设疑立障 ,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勇于探索 ,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析,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议一议 1.试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也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2.让学生感到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它们都是关于一条直线形成对称。 三、做一做 1.把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图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 互相重合 把具有轴对称
站在学校门口,一辆汽车从我面前驶过,我拍摄了一组照片。 请同学们想一想,按照汽车被摄入镜头的先后顺序,这一组照片应如何排列。 〖课件演示〗 形。 然后让三位学生分别叙述自己看到的图形。 学 生先独 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 请一位学生操作计算机,将五张图片按顺序排列好。 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初步形象感知: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