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上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内容摘要:

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 “仁”,缺乏“爱人”。 统治者在 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 又,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及“大变革的时代”两课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相对于西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下列内容,以老师讲述为主。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向周天子贡献财物。 军事上也不受制于周天子。 反过来,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开始争霸,西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同时,由于争霸战争 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苛政,任意刑杀,各种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仁”,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重要性。 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爱人”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序。 教师总结:所以,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 (板书) 2.孔子的教育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58— 59 页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的内容,并进行归纳。 然后,教师为主,做好引导,板书归纳的内容。 (板书) ①创办私学 教师讲解:春秋以前的教育状况是“学在官府”,即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 孔子创办的学校,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也不论贫富贵贱,想来学习的都不加拒绝。 他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板书) ②采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