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八上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内容摘要:
A B C 特征 D E F 原因 G H I A.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 B.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 萌芽 E. 短暂的“黄金时代” F. 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G. 在历史趋势的作用下,官民“自强、求富”(此点由老师讲解即可) H.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I.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101页“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 (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 :“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 :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 [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类型集中于轻工业 ],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72页 [知识网络 ]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102页选择题:应选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73—— 74页 [自我测评 ]的“一、选择题”、“二、判断正误”、“三、看图回答”为必答题,“四、材料分析”和“五、问题思考”为选答题。 —— 95页“单项选择” 3题也是必答题。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 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掌握 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华师大版历史八上第六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
相关推荐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 其他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中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讨论原因:结合 19 页小字部分毛泽东的一段讲话加以说明。 ① 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主要靠重工业提供; ② 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等也要靠重工业生产; ③ 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 ④ 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注:从 1953
胜利意义 “ 不下于淮海战役 ” ,它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整顿经济秩序的成功,说明了人民政权完全有能力在经济上管理好自己的国家,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用三年时间,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作用】:这为全 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向工业化目标奋进,奠定了基础。 影响: 整顿经济秩序的成功,为人民政权的巩固
解 (1)S△ ABC = S△ CDA = 21 S; (2)S△ AED = 21 S; (3)∵ AF = BF = 21 AB, BE = EC = 21 BC, ∴ S△ AFD = 41 S, S△ DEC = 41 S, S△ BEF= 81 S, ∴ S△ DEF = 83 S. 例 2 已知等边△ ABC 和点 P,设点 P到△ ABC三边 AB、 AC、 BC 的距离分别为
协定》的规定,双 方于 1946 年 1 月在重庆还召开了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那这次会议通过了哪些重的决议。 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根据民主原则改组国民政府,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猜测一下,蒋介石会落实《双十协定》的内容和政协决议吗。 蒋介石的确不会实践他的诺言。 在他准备得比较充他之后,他将《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撕毁,向中原解决区发起 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二、 内战爆发
大城市…… 小城镇 师:做 一下假设,谁会赢得内战的胜利。 生 1:从力量对比上看,当然是国民党会赢。 挥手之间 生 2:共产党吧,他得民心。 师:阅读 107 页 — 108 页,做如下题目: ( 1) 年 6 月,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 人民解放军采取以 为主的作战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 2) 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边区,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采用 战术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述,最正确的选项是 ① 产生于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② 以原子能、电子信息和航天技术为代表 ③ 它产生 于美国,发展于西欧 ④ 从科学到技术再到 生产的速度大大加快(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第三次科技革命同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相同点是( ) A.它的出现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