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5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内容摘要: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达。 第三目“贵贱贫富分化的现象” 通过对三星堆先民的屋基、住宅建筑规模、青铜人像服饰的比较,说明三星堆已有贫富分化的现象。 这部分内容建议教师将相关图片进行对比,使学生领悟到:住房规模的大小、服饰打扮的高低,面部表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三星堆的古代先民已不是处在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而是进入到有贫富分化的阶级社会。 第四目“高超的手工工艺” 通过青铜器、玉石器、堆漆工艺和制陶业的突出成就说明了三星堆手工工 艺的高超。 从青铜器制造看,在三星堆遗址两个大祭祀坑中出土了青铜器三四百件,这些青铜器中,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即以大量的人物、禽、兽、虫蛇、植物造型为其特征。 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兽面具和扁平的青铜兽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识。 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是三 星堆青铜器的重要特点。 如青铜立人像高达 2. 62米,重 180多公斤,由素面的梯形基座和方形的平台以及立人像三部分组成。 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身着衣服三层,最外层衣服近似“燕尾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握物献祭状。 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 同坑出土的大型兽面具宽 138 厘米,重 80 多公斤,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角尺形的大耳高耸,长长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狰狞、怪诞,可谓青铜艺术中的极品。 青铜神树高 395厘米,树上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树杆旁有一龙沿树而下, 十分生动、神秘。 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铅锡铜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炼,微量磷的使用,表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谬误。 从玉石器看,石器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以斧、锛、凿为主,器形较小,加工较精致。 反映了这一时期已经脱离了粗放的农业阶段,出现了较高级的农业经济,农业的高度发展为生产工具的精细加工提出了技术要求,同时,也为后来生产精美的玉石礼仪用器准备了条件。 这一时期玉石器的特点,一是器物的体形大小兼备,如玉璋大的长达 150厘米以上,小的仅长 3 厘米左右。 石璧大的直径达 70厘米左右,小的仅 3 厘米。 二是以工艺精良见长,如玉璧、玉瑗正反两面多数都有十分精确的凸起的周边,其凸线极为准确、圆润,表现出高超的打磨抛光技术和钻孔工艺。 玉璋、玉戈长达七八十厘米,硬度在 6度左右,但两侧边刃极薄,刃线准确、流畅。 有的玉石器上镂刻十分精细而生动的纹饰图案,估计那时已有玉石作坊,大致运用了锯、凿、挖、琢、钻、磨、雕刻及抛光等工艺。 三是玉石料的材质种类广泛。 除有软玉、碧玉、琥珀、玛瑙外,还有蚀变白云大理岩、石英片岩、石灰岩、灰长岩等数十种岩矿种类。 堆漆工艺。 我国是全世界最早使用漆和漆器的国家,考古学家认为,古代四川地区是我国最早使用髹漆工艺的地区之一,三星堆漆工艺已很发达,考古发现有镂刻雕花的漆木器。 制陶业。 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制陶业也不例外。 其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