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内容摘要:
人民的思想。 (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 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 师: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记。 首先请 “声势 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新文化运动 ”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 第一小组主持人:(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 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而后以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为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 这场运动中的重要人物还有钱玄同、王敬轩、沈尹默、李大钊、高一涵等人(屏幕投出相关人物图像) …… 第一小组主持人:介绍由本组主办的历史小报 “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新文化运动 ”。 (投影投示) 第一小组主持人:最后是我们搜集的历史记录短片《新文化运动》,请大家欣赏。 师:感谢第一小组精彩的展示,接下来请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 陈独秀 ”小组展示,我们掌声有请。 第二小组主持人:同学们,谈起新文化运动,我们会不由地想起一本杂志 ―― 《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又不能不说它的创办者 ―― 陈独秀。 今天,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位 “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 ”吧。 (投出《新青年》与陈独秀,有感情地介绍) 陈独秀(1879 ― 1942),安徽怀宁人。 ……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礼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再论孔教问题》等文章,攻击专制统治,提倡共和立宪,批判孔孟纲常礼教,指斥忠孝贞节等都是奴隶道德,宣传人权与科学,表现了大无畏的创新精神。 接下来请欣赏我组同学朗读的有关他的文章片断: 同学甲:(激情朗读)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 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 ――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同学乙: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文学》中,这样评价陈独秀: “…… 文学革命的进行,最重要的急先锋是他的朋友陈独秀。 陈独秀接着《文学改良刍议》 之后,发表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子 ……” 第二小组主持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到后来却没能跟得上历史发展的步伐,犯了历史错误,这确实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 大家又有什么感受呢。 可以谈谈吗。 生:思考,回答。 师:古语说: “人孰能无过 ”,但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我也为他坚持错误感到惋惜。 他的经历的确值得我们思索啊。 下面将要展示的是 “白话。北师大版八上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相关推荐
(投影片为上面的符号语言)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 同学们写得很好 .通过证明证实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定理 .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 .] 注意:( 1)在课本 P191中曾指出:随堂练习和习题中用黑体字给出的结论也可以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 .所以像“对顶角相等”就可以直接应用 . ( 2)这个性质定理的条件是:直线平行 .结论是:角的关系
四年级 315 72 男生 65 女生 35 五年级 303 87 男生 女生 调查发现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一 )家庭原因 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二)、学校原因 学习遭受挫折后,教师却诸多责骂,使其丧失了学习信心。 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中法战 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清政府被迫对外宣战 B、清朝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C、李鸿章采取投降政策 D、中国取胜后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A、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尤其是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大量资料的查找和整理,通过名称的原由、战争的经过、火烧圆明园三个方面向你们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1: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学生2:展示英法两次入侵的路线,介绍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供清政府与四国列强在1858年6月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10月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
片贸易的痛恨,对殖民者卑劣行径的痛恨,突出体现了历史学科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知识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现代教学手段,用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表现虎门销烟的民族豪情,鸦片战争失败的民族耻辱,能激起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反思,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既有血和泪的感性认识,又充满了理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