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内容摘要:
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中法战 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清政府被迫对外宣战 B、清朝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C、李鸿章采取投降政策 D、中国取胜后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A、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类似之处有 ( 1)两国或两国以上组成的联军 ( 2)皇帝出逃,侵略者攻陷北京 ( 3)均导致大片国土被割让 ( 4)签订不平等条约 A、( 1)( 2)( 3)( 4) B、( 1)( 2)( 4) C、( 2)( 3)( 4) D、( 1)( 3)( 4)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运动 A、都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 B、救国方案落后于时代 C、救国方案不合情理 D、都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非选择题 某班举行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征文比赛。 马小虎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我的 1909》的短文。 以下是这篇短文的片段,请你将文中违背基本史实的错误逐一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我的 1909 前几天,我收到了远在北京(那时也称为京师)的 表哥的来信,他在那做小生意,邀请我去玩。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兴冲冲地乘飞机出发了。 到了北京,表哥把我接到了他们位于东交民巷的新家。 次日上午,表哥陪我到紫禁城内游览了一番。 紫禁城真不愧为举世闻名的皇家建筑。 中午,我们品尝了北京小吃。 还真是“无巧不成书”,在街头,我有幸听到了谭嗣同充满激情的演讲,深受鼓舞。 回来的路上,我顺便买了一本《新青年》杂志。 „„。北师大版八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相关推荐
人民的思想。 (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 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 师: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记。 首先请 “声势 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新文化运动 ”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 第一小组主持人:(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 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 1915年9月
(投影片为上面的符号语言)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 同学们写得很好 .通过证明证实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定理 .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 .] 注意:( 1)在课本 P191中曾指出:随堂练习和习题中用黑体字给出的结论也可以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 .所以像“对顶角相等”就可以直接应用 . ( 2)这个性质定理的条件是:直线平行 .结论是:角的关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尤其是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大量资料的查找和整理,通过名称的原由、战争的经过、火烧圆明园三个方面向你们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1: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学生2:展示英法两次入侵的路线,介绍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供清政府与四国列强在1858年6月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10月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
片贸易的痛恨,对殖民者卑劣行径的痛恨,突出体现了历史学科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知识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现代教学手段,用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表现虎门销烟的民族豪情,鸦片战争失败的民族耻辱,能激起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反思,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既有血和泪的感性认识,又充满了理性的反思
如引起“非典 ”的冠状病毒的图片,不同种类细菌图片,提出问题: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是什么。 属于生物吗。 从而引出本章本节内容:生 物圈中的微生物。 观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 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微生物。 2. 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阅读课本有关部分内容,分析,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 归纳: 1.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 简单的低等生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