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内容摘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尤其是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大量资料的查找和整理,通过名称的原由、战争的经过、火烧圆明园三个方面向你们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1: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学生2:展示英法两次入侵的路线,介绍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供清政府与四国列强在1858年6月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10月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指导学生将两个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思考中国又遭受到了哪些更大的损害。 学生活动:经过讨论、分析,达成共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主持人:1860年9月,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咸丰仓皇出逃。 10月,侵略者控制了北京,并进犯了皇家园林 ―― 圆明园。 学生3 :介绍圆明园 ――“ 万园之园 ”。 学生4: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展示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图片、照片,朗读有关资料。 学生5:抒情演讲,与同学们产生共鸣。 (附录一) 师生活动:教师提供一份关于圆明园文物的资料,结合 “每课一得 ”与同学们探讨如何收回遗失的文物和保护国家文物。 补充资料 ―― 中国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对园内的文物进行大肆地掠夺和破坏。 后来,侵略者把掠夺来的文物集中到一起,公开进行廉价拍卖。 有些被拍卖的文物辗转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有的甚至 在后来的拍卖市场上出现。 如长春园海晏堂前的喷泉饰物 ―― 十二生肖铜兽头中的三个,一个是猴头,一个是牛头,另一个是虎头。 近年中国有关方面花费了数千万元的高价,从拍卖市场买回了这三件国宝。 (设计意图:师生间畅所欲言,联系现实事例交流彼此感受,共同寻求良策。 教师适时布置课余研究性课题 ――― 关于保护国家文物问题。 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二、沙俄趁火打劫 教师:沙俄向中国领土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 (引导学生回忆,清朝前期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终以《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 第二次鸦片 战争中,沙俄利用清政府无暇北顾的机会,也加入到侵略者的队伍当中。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一边演示课件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一边讲解)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取出清朝疆域图,在此图上用。北师大版八上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相关推荐
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中法战 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清政府被迫对外宣战 B、清朝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C、李鸿章采取投降政策 D、中国取胜后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A、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人民的思想。 (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 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 师: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记。 首先请 “声势 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新文化运动 ”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 第一小组主持人:(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 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 1915年9月
(投影片为上面的符号语言)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 同学们写得很好 .通过证明证实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定理 .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 .] 注意:( 1)在课本 P191中曾指出:随堂练习和习题中用黑体字给出的结论也可以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 .所以像“对顶角相等”就可以直接应用 . ( 2)这个性质定理的条件是:直线平行 .结论是:角的关系
片贸易的痛恨,对殖民者卑劣行径的痛恨,突出体现了历史学科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知识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现代教学手段,用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表现虎门销烟的民族豪情,鸦片战争失败的民族耻辱,能激起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反思,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既有血和泪的感性认识,又充满了理性的反思
如引起“非典 ”的冠状病毒的图片,不同种类细菌图片,提出问题: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是什么。 属于生物吗。 从而引出本章本节内容:生 物圈中的微生物。 观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 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微生物。 2. 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阅读课本有关部分内容,分析,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 归纳: 1.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 简单的低等生物。 2.
子( ),分母( )。 学生先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后进行约分。 学生进行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那种方法简单。 复习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验先约分再计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