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内容摘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尤其是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大量资料的查找和整理,通过名称的原由、战争的经过、火烧圆明园三个方面向你们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1: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学生2:展示英法两次入侵的路线,介绍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供清政府与四国列强在1858年6月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10月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指导学生将两个条约与《南京条约》进行比较,思考中国又遭受到了哪些更大的损害。 学生活动:经过讨论、分析,达成共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主持人:1860年9月,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咸丰仓皇出逃。 10月,侵略者控制了北京,并进犯了皇家园林 ―― 圆明园。 学生3 :介绍圆明园 ――“ 万园之园 ”。 学生4: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展示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图片、照片,朗读有关资料。 学生5:抒情演讲,与同学们产生共鸣。 (附录一) 师生活动:教师提供一份关于圆明园文物的资料,结合 “每课一得 ”与同学们探讨如何收回遗失的文物和保护国家文物。 补充资料 ―― 中国买回被掠走的圆明园文物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对园内的文物进行大肆地掠夺和破坏。 后来,侵略者把掠夺来的文物集中到一起,公开进行廉价拍卖。 有些被拍卖的文物辗转流落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有的甚至 在后来的拍卖市场上出现。 如长春园海晏堂前的喷泉饰物 ―― 十二生肖铜兽头中的三个,一个是猴头,一个是牛头,另一个是虎头。 近年中国有关方面花费了数千万元的高价,从拍卖市场买回了这三件国宝。 (设计意图:师生间畅所欲言,联系现实事例交流彼此感受,共同寻求良策。 教师适时布置课余研究性课题 ――― 关于保护国家文物问题。 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二、沙俄趁火打劫 教师:沙俄向中国领土扩张的野心由来已久。 (引导学生回忆,清朝前期抗击沙俄侵略的斗争,终以《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 第二次鸦片 战争中,沙俄利用清政府无暇北顾的机会,也加入到侵略者的队伍当中。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一边演示课件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一边讲解)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取出清朝疆域图,在此图上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