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内容摘要:
片贸易的痛恨,对殖民者卑劣行径的痛恨,突出体现了历史学科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知识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现代教学手段,用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表现虎门销烟的民族豪情,鸦片战争失败的民族耻辱,能激起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反思,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既有血和泪的感性认识,又充满了理性的反思;既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又有学生的合作探究;既有历史的沉重与悲伤,又有现实的光荣与自豪,还有对未来民族复兴的责任与梦想。 教学形式多种多样,重视对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 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意突出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 1 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 .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本节课的要求:能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依据此要求,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 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是林则徐怎样禁烟最有效。 是否有历史责任感,做一名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 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中香港岛和五个通商口岸的位置特点,讨论导致这一位置特点(位于东南沿海)的原因;组织讨论这些地区 的开放与今天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 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注重学生的阅读、语言表达、知识迁移等能力的得到提高。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 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文中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生课前准备: ( 1) 编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 ( 2) 带着以下问题预习课文:( 1)英国为 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 3)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的表格。 表格不仅可以是方形,还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梯形、树状等。 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收集有关鸦片的特性及有关鸦片对人类的危害,了解世界反毒斗争的资料。 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教材分析: 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 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 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 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教材的重组与选材: 从本节课内容看,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叙述林则虎门销烟的故事,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战争,除了林则徐,还有许多民族英雄,如: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等,须教师准备许多资料供学生参考,体现人民的反抗侵略的精神。 教材的重大变化。 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的编年体描述历史的惯例 ,以主题的方式再现了历史,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由于这一节内容几乎把旧教。北师大版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相关推荐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尤其是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大量资料的查找和整理,通过名称的原由、战争的经过、火烧圆明园三个方面向你们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1: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学生2:展示英法两次入侵的路线,介绍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供清政府与四国列强在1858年6月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10月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
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中法战 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清政府被迫对外宣战 B、清朝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C、李鸿章采取投降政策 D、中国取胜后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A、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人民的思想。 (投出动态效果的课题) 二、再现历史人物风采,感受新文化运动盛况 师:接下来是我们展示交流活动成果的阶段,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笔记。 首先请 “声势 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新文化运动 ”小组展示,大家掌声有请。 第一小组主持人:(多媒体出示解说内容,并有感情地解说)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文化运动的统称。 它产生在辛亥革命后是有历史原因的 …… 1915年9月
如引起“非典 ”的冠状病毒的图片,不同种类细菌图片,提出问题: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是什么。 属于生物吗。 从而引出本章本节内容:生 物圈中的微生物。 观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 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微生物。 2. 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阅读课本有关部分内容,分析,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 归纳: 1.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 简单的低等生物。 2.
子( ),分母( )。 学生先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后进行约分。 学生进行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那种方法简单。 复习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验先约分再计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remember this sentence: How many(有多少个。 ) S: repeat the sentence with the teacher. A: there are „ eggs.(Repeat.) ④ Use the pencil\ruler to ask. Model the dialog Drawing of three birds, say, “ How 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