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内容摘要:
如引起“非典 ”的冠状病毒的图片,不同种类细菌图片,提出问题:这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是什么。 属于生物吗。 从而引出本章本节内容:生 物圈中的微生物。 观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种类和分布 提出问题: 1. 什么是微生物。 2. 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3.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怎样。 阅读课本有关部分内容,分析,归纳出三个问题的答案。 归纳: 1.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 简单的低等生物。 2. 根据细胞结构特点,分别介绍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倾听 理解 记忆 3. 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动植物体体内或体表及一些恶劣环境,因此微生物分布极广。 探 究 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既然微生物分布广泛,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呢。 看课本 53 页活动内容。 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 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北师大版八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
片贸易的痛恨,对殖民者卑劣行径的痛恨,突出体现了历史学科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的功能。 缩短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本课知识的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现代教学手段,用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表现虎门销烟的民族豪情,鸦片战争失败的民族耻辱,能激起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反思,引导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既有血和泪的感性认识,又充满了理性的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尤其是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主持人:我们组经过大量资料的查找和整理,通过名称的原由、战争的经过、火烧圆明园三个方面向你们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1: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名称的由来。 学生2:展示英法两次入侵的路线,介绍战争的经过。 教师:提供清政府与四国列强在1858年6月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10月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
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中法战 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清政府被迫对外宣战 B、清朝爱国将领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C、李鸿章采取投降政策 D、中国取胜后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A、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子( ),分母( )。 学生先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后进行约分。 学生进行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那种方法简单。 复习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验先约分再计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remember this sentence: How many(有多少个。 ) S: repeat the sentence with the teacher. A: there are „ eggs.(Repeat.) ④ Use the pencil\ruler to ask. Model the dialog Drawing of three birds, say, “ How many
5 3. 6+6+6+6=24 4. 4+4+4+4+4+4=24 体 验 感 悟 1. 刚才我们数了 熊猫和圆片,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方格。 2.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 从刚才这些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交流 1. 独立数一数方格,然后列式 2. 汇报思考过程及数的方法和算式 3. 组内交流 ⑴列出的都是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 ⑵不同数法可以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实 践 应 用 1. 谈话:秋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