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纤维清洁生产及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工程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沉淀污泥分离后达标排放。 该工艺的缺点是生化只有厌氧处理,而无好氧处理,结果造成废水的 COD、色度去除率低,厌氧后的废水需要经过两级加药物化处理才能做到达标排放,该工艺运行处理费用高,性能不是非常稳定。 处理工艺 流程如下: 混合蒸煮废水 —斜网过滤 —水质调配池 —厌氧反应池 —综合调节池(混和中段废水) —加药沉淀池(A) —加药沉淀池(B) —出水达标排放。 针对生产废水水质特点,蒸煮工序产生的废水分为两类,本项目对蒸煮工序的高浓度废水采用酸析过滤方式处理,过滤后的上清液综合调节池,蒸煮工序浓度较淡的废水经过锅炉的水膜除尘后也进入综合调节池,经预处理后的两类废水在综合调节池内混合后,用泵提升至入水解酸化池进行预处理,酸化池的出水进入调节池 ,调节 PH值至中性后用泵提升至 UASB厌氧池进行 厌氧处理。 厌氧处理过的废水与打漂工序排出的中段废水混合后再进行好氧曝气、加药沉淀处理,最后达到稳定达标排放。 此工艺的突出优点是蒸煮工序废水经过酸析、水膜除尘、水解酸化预处理和生化处理后COD、色度去除率高,系统运行稳定,处理成本低,效果好。 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酸析、水膜除尘混合蒸煮废水 —调节池 —水质调配池 —水解酸化池 —PH值调节池 —UASB厌氧反应池 —综合调节池(混和打漂中段废水) —好氧曝气池 —二沉池 —加药沉淀池 — 出水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改造内容 增加蒸煮黑液预处理系 统 增加蒸煮浓废液提起回收与酸析过滤系统。 其处理流程为高浓度废水(配碱剩余部分) →纤维过滤 →调酸 →析出木素及半纤维素 →板框过滤 →加药沉淀、上清液与与经过锅炉的水膜除尘后蒸煮工序浓度较淡的废水(挤浆机浓缩)混合进入综合调节池。 2 、 增加蒸煮浓度较淡的废水(挤浆机浓缩)经过锅炉的水膜除尘工序及设施。 增加水解酸化处理工序 工艺选用 水解酸化是在兼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下降解了部分有机物,并且部分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被降解成小分子有机物。 水解酸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水解阶段。 这一阶段分解菌分泌的胞外酶将多糖水解成单糖;蛋白质转化为肽和氨基酸;脂肪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第二阶段称为酸化阶段,这一阶段产酸菌能将较高级的脂肪及长链脂肪酸、芳香族酸等分解成醋酸和氢。 水解酸化反应器是通过控制水力停留时间,利用厌氧发酵的前两个阶段,即水解和酸化反应使高分子有机物降解为低分子有机物,以利于后面的好氧处理。 水解酸化池 有以下特点: ,使污泥附着在填料上形成膜,从而增大污水与污泥的接触面积,达到增加泥水接触时间的目的 ,使反应更彻底 ; 布水的方法,使布水均匀; ,而不是单纯采用一般的容积负荷来设计池容。 ,故运行条件较易控制,且停留时间短,投资低,占地省,能耗降低,能适应较高的 COD、 BOD负荷。 ,故没有厌氧发酵所特有的不良气味。 (包括进水悬浮物和后续好氧处理中的剩余污泥 )水解为可溶性物质,使污泥得到处理,减少污泥产量,提高了污泥的脱水性能,实现了污水、污泥的有效处理。 水解酸化池设计 数 量 一座 单池容积 4000m3 结构形式 半地下式钢筋砼结构 内含布水系统、组合填料及填料支架等。 增设好氧曝气处理工序及设施 工艺选用 厌氧处理后的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已大大降低,且可生化性更好, 为进一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需进行好氧处理。 在好氧处理方法中,主要有活性污泥处理方法和生物膜处理方法。 池型设计为廊道式,该池型既有推流式的特点又有完全混合曝气的特点,在很 多实践经验中表明该池型能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曝气池设计 数 量 2 座 单池容积 4000m3 结构形式 半地下式钢筋砼结构 池型设计为廊道式,每池设三个廊道,内含曝气器、鼓风管等。 设备选用 SSR200 三叶罗茨鼓风机 数量: 6 台( 4 用 2 备), 参数: Q=P= N=55KW 风机房利用现有机房 改造厌氧 处理设施 厂区现有的厌氧池由于建造时间较久,运行时间较长,池内挂片及布水设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导致管道堵塞,处理效果下降,本项目拟更换厌氧池内挂片及布水设施 ,以保证处理效果。 改造后污水处理主要构筑物及设备表 表格 53 改造后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构筑物表 序号 名 称 数 量 类 型 总容积( M3) 备注 1 中段废水调节池 2 钢筋砼结构 1200 原有 2 水解酸化池 1 钢筋砼结构 4000 新增 3 厌氧池 UASB 6 钢筋砼结构 8000 原有 4 沉 淀池 2 钢筋砼结构 20xx 原有 5 曝气池 2 钢筋砼结构 8000 新增 6 综合废水池 2 钢筋砼结构 4000 原有 7 二沉池 2 钢筋砼结构 4000 原有 8 反应沉淀池 2 钢筋砼结构 4000 原有 9 污泥浓缩池 2 钢筋砼结构 4000 原有 表 54 改造后污水处理主要设备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型 号 规 格 数 量 备注 1 格栅除污机 XGS500 N=W 2台 原有 2 格栅除污机 XGS800 N= 2台 原有 3 提升泵 ZW15018014 N=15KW 10台 新增 4台 4 纤维回收机 2台 原有 5 曝气器 TUBE1200 600 套 新增 6 鼓风机 SSR200 N=55KW 6台 新增 7 CG型刮泥机 D30 N= 8台 新增 3台 8 CG型刮泥机 D20 N= 2台 原有 9 带式压榨过滤机 NDY3000 N= 2台 原有 10 PLC控制系统及电器装置 1台 原有 11 电磁流量计 6台 原有 12 TV 型加 药装置 13 其它泵类 24台 新增 6台 14 板框压滤机 200㎡ N=37KW 2台 新增 15 蒸煮浓废液储罐 80㎡ 2台 新增 16 蒸煮淡废液输送管网 新增 17 厌氧池内部改造 套 改造 : 表 55: 污水站去除率预测 表 污染因子 处理工序 CODcr (mg/L) BOD5 (mg/L) SS (mg/L) 氨氮 原水 3700 1500 1000 60 水解 酸化池 进水 3700 1500 1000 60 出水 2590 975 900 54 去除率( %) 30 35 10 10 UASB厌氧池 进水 2590 975 900 54 出水 777 195 720 去除率( %) 70 80 20 70 曝气池 进水 777 195 720 出水 233 39 648 去除率( %) 80 80 10 30 二沉池 进水 155 39 648 出水 140 35 130 去除率( %) 10 10 80 0 加药 沉淀池 进水 140 35 130 出水 87 18 26 去除率( %) 30 30 80 0 外排水 98 25 26 排放标准 ≤ 200 ≤ 30 ≤ 50 ≤ 10 污水处理站 环境效益 通过 清洁生产 和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项目实施 前 厂区 排水 万t/a,其中污水处理站排水 ( 当地环保部门要求 COD 排放标准≤300mg/l),清洁废水直接外排 , ( CODcr排放标准≤ 55mg/l) 项目实施 前后清洁废水得到了循环回用不再外排,污水处理站排水 t/a( CODcr排放标准≤ 200mg/l), 污水 处理 站 的处理效果 显著提高,在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体现了显著的环境效益 , 按全年生产 340 天计算 ,本项目的环境效益 见表 56: 表 56 环境效益 表 指 标 名 称 改造前 改造后 减排量 清洁废 水量(万 t/a) - 污水站 排水量(万 t/a) CODcr排放量( t/a) CODcr排放浓度( mg/L) ≤ 300 ≤ 200 总图运输 总平面布置原则 厂区概述:本建设项目选在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怀远南路 318号。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 3省 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1999年撤地建市,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市总面积 9787平方公里,总人口 610万人。 (一)地理位置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 3省 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 核心城市之一,也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 (二)交通运输条件 宿州历史悠久,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里就燃起了人类文明的篝火。 周庄王时代的 ―宿国 ‖,到了秦汉时,已经成为 ―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 ‖。 隋开 ―通济渠 ‖,宿城前身埇桥,遂成为 ―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 ‖的军事重镇。 公元 809年,唐始置宿州。 ―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 ‖的宿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自然条件 ( 1)气象气候 该地区地处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 温和、雨量适中, 无霜期较长;根据宿州市的气象资料统计,该地区历年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年际降水变化大,年平均降水量807mm,多集中在 8三个月;年平均气蒸发量 ;日照百分率 57%;相对湿度 70%;年平均气压。 年平均相对湿度 78%;无霜期 209天,本地区春夏两季多偏南风和东南风,秋冬两季多北风和东北风,多年平均风速 ,静风频率 10%。 ( 2)地下水 宿州市地下水水量丰富,静储量为 49— 52亿 m3,为第四系松 散层潜水或承压水。 丰水年劫储量达 m3,平水年 m3,枯水年 m3。 该地区地下水为潜水型,局部有上层滞水,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和蒸发因素影响,即降水入渗 — 蒸发型的动态特征。 其丰水期为 8— 9月,枯水期为 4— 5月,年水位变化幅度为。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及侧向径流补给,蒸发、人工开采及径流排泄为主要排泄方式。 地下水位埋深(混合水头)为 — ,地下水明显受季节控制。 ( 3)土壤、植被及生物多样性 据土壤分类,该县土壤分为砂礓黑土、潮土两大类, 5个亚类, 9个土属,30个土种。 砂礓黑土面积面积 ,占总地面积 %;潮土为 ,占总面积的 %。 林木植被均为人工种植,已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林木覆盖率达 %;属 暖温带夏绿冬枯阔叶林带,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柳、桑、槐、椿等。 境内野生动物较少,动物主要为家养禽畜。 (四)工程地质 规划区露出地层为第四系冲积地层,工程地质状况良好,地耐力为 10- 15T/平方米。 (五)地震 据国家地震局 1990年区划,这一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 布置方案 设计标准规范 本工程 总图运输设计均遵守并执行国家最新版本的标准规范,主要标准规范如下: 1)《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5018793)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xx)( 20xx年版) 3)《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J2287) 布置原则 1)工厂美观,具有现代气息,结合企业远景规划,因地制宜地加以设计。 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2)符合生产工艺要求,使生产作业线通顺短捷,避免主要生产线交叉返复。 3)切实注意节约用地,减少土方工程量降低投资。 4)考虑工厂的安全、卫生、厂内建构筑物 的间距必须满足防火、卫生、安全等要求,即符合上述设计标准规范。 5)将厂区进行功能划分统一管理,方便生产。 6)做到物流与人流分离,工艺、公用工程的线路简捷,土地利用率高及投资合理,建筑物平面布局美观、大方,突出与环境协调,还要为企业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