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word学案内容摘要:

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建设法制国家是新时期的治国方略; 1982 年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部章程。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 两制”的构想 背景: (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要求。 ( 2)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告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 方针,并建议两岸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 ( 3) 1981年 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阐明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九条方针。 形成及确立: 20世纪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 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的成功运用 ( 1)背景: ,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 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中国没有立即收回主权,但一直申明对香港的主权。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渐趋成熟。 ( 2)过程: 9月,邓小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提出可以用“一国两制”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宣布中国政府决定于 1997年 7月 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7月 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澳门回归祖国 ( 1) 1987年 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 1999 年 12 月 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 2) 1999年 12月 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 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 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标 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贡献。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1979年元旦,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当天,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国民党军据守的岛屿,从而实现了两岸 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坚冰被打破,到祖国内地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 ,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1992 年 10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物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1995年 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的重要讲话。 体现了党和 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祖国大陆与台湾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 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重点突破 ]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中共领 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文化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实现了思想路线、政 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实行“以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