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北京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勾践灭吴内容摘要:
也 ” 是个省略句,可以理解为 “ 以(之)待乏也 ”。 “ 之 ” 代指“ 皮、絺、舟、车 ” 等物。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见: 又如 “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 句应为 “ 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 ”。 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讲和。 再如 “ 寡人请更 ” 句应为 “ 寡人请更 (之) ” , “ 更 ” 为动词,当作 “ 改变 ” 讲,“ 改变 ” 之后应连带一宾语为 “ 治国政策 ”。 此句译成现代汉语应是: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比较常见,类型较多而复杂,可分为四种类型。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 隐公元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聊斋志异 促织》) ( 1)教师讲解: “ 公赐之食,( )食舍肉 ” 应译为:郑庄公赐给颖考叔酒食,(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 此句省略了主语。 ( 2) “ 一 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 应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后两个分句( )里省略了谓语 “ 鼓 ”。 ( 3) “ 壁上小虫忽跃落( )襟袖间 ” 应译为:墙上的小虫忽然跳到衣袖上。 “ 襟袖间 ” 前省略介词 “ 于 ” , “ 于 ” 相当于 “ 到 ”。 以上可知,省略句的类型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提问: “ 无乃后乎 ” 中的 “ 无乃 ” 应如何理解。 明确: “ 无乃后乎。 ” 是古汉语中一种固定句式。 副词 “ 无 ”“ 乃 ” 连用,与语气词 “ 乎 ” 呼应,表示对某种 情况加以揣测,语气委婉。 可译为: “ 恐怕太晚了吧 ”。 又例 “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左传 殽之战》),可译为 “ 远方 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 提问: “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句中的 “ 去之 ” 该如何理解。 明确: “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 句中的 “ 去之 ” 应理解为 “ 使之去 ”。 为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全句应译为: “ 夫差和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 去之 ” 即夫差发出的动作, “ 之 ” 代指 “ 文种 ” , “ 去之 ” 为 “ 使之去 ”。 又例 “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应译为:从 前吴王夫差让我们国君再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 “ 耻 ” 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表使动。 使动用法除了上述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 “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 (龚自珍《病梅馆记》)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摧残梅树,使梅树损伤为职业来求得钱财。 “ 病 ”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带了 “ 梅 ” 这一宾语,因而活用为使动词。 三、结合练习第二题,师生共同归纳 “ 知、复、既、劝、遂、当 ” 等词语的义项。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二)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 句 出 处 意 义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国语 勾践灭吴》 感觉到 素与副使张胜相知 《汉书 苏建传》 相亲,相好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败 《国语 勾践灭吴》 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 两小儿辩日》 通 “ 智 ” 2.复 例 句 出 处 意 义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后汉书 列女传》 副词 “ 又 ”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请复战 《国语 勾践灭吴》 副词 “ 再 ”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庄》 繁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柳宗元:《捕蛇者说》 恢复 3.既 例 句 出 处 意 义 楚人未既济 《左传 子鱼论战》 完全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国语 勾践灭吴》 已经 既而儿醒,大啼 林嗣环:《口技》 不久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候之难至矣 《孙子兵法 谋攻》 表并列的连词: “ 常 ” 或“ 且 ” 将军既帝室之胄 《三国志 隆中对 》 既然 4.劝 例 句 出 处 意 义 果行,国人皆劝 《国语 勾践灭吴》 勉励 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说 三曰劝农功 晁错:《论贵粟疏 》 鼓励 例句 出处 意义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 郑人买履》 就 遂使之行成于吴 《国语 勾践灭吴》 终于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后汉书 张衡传》 于是 四方无一遂 司马迁《报任安书》 成功 例句 出处 意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阻挡,把守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抵挡 吾闻二世公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 陈涉世家》 应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夜喜雨》 正当 北邀当国者相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主持,执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辞》 面对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出师表》 将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史记 孙子列传》 必定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d224。 ng) 《梦溪笔谈 雁荡山》 适当 募有得捕之者,当( d224。 ng)其租入 柳宗元:《捕蛇者说 》 抵挡 四、布置作业。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板书设计 ] 与文种执手相谋 十年图强 勾践 派文种求和于吴 医治创伤 (栖于会稽之后) 实施富国强兵之 策 举灭吴国 结果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 1~ 3 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 “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 ‘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惟君左右之。 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 ,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20xx北京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勾践灭吴
相关推荐
示意图的左端增加 1 棵树,让学生说一说:两端都植树,植树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解答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 / 2 提出题 ( 3) ,在问 题 ( 2) 的示意图上去掉两端的树,其他活动同问题 ( 2)。 讨论:上面三种植树方式,种树棵数和间隔数各有什么关系。 怎样解答。 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总结出解答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 ◆两侧植树 提出例
概括。 四件事:同乡会争执、酒楼叙旧、报馆案风波、范爱农之死。 深入思考:报馆案风波与范爱农并无直接关系,为何要写。 ( 1) 展现范爱农的真实生活环境。 ( 2) 为“同乡会争执”中范爱农的冷峻作解释。 布置作业:概括范爱农的性格;回忆比较《 藤野先生》《 阿 长与〈山海经〉》与本文传递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通 过一、二、四件事讨论范爱农的性格特点,抓住他的“冷”与“热”。 “冷”
一下,再实际测量 ” 的要求。 然后,用蓝灵鼠的话总结了问题的结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用文字给出了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例 2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经验,例 3是测量线段的长度乡学生也非常熟悉。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生活经验中走直路最近,到测量图中不同连线长度等建立“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以及距离概念的过程。
均耗油量吗。 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然后介绍汽车耗油量用“升/100 千米”为单位,师生共同完成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说,教师板书。 5015=35(升) 35743224=350(千米) 35247。 350=(升) 师:计算出的 是什么。 生:汽车行每千米耗油 升。 师:老师告诉你们,由于汽车的速度很快,在汽车行业,耗油量都是以
3 也就是 5 摄氏度和零下 3摄氏度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种意见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参与 生:春节那一天北京天气是多云,最高气温是 5 摄氏度,最低气温是零下 3摄氏度。 生 1:表 示北京这一天的气温最高是 5 摄氏度,最低是零下 3 摄氏度。 生 2:表示北京这一天的气温是 5 摄氏度到零下 3 摄氏度,但最高气温是 5 摄氏度,最低气温是零下 3摄氏度。
形。 然后,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三个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形状一样。 让学生观察①和②两个三角形,说一说两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关系。 形成共识:第二个三角形的边长是第一个的 2 倍,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是第二个的 12。 教师讲解:第二个三角形的边长是第一个的 2倍,我们可以说第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放大到原来的 2 倍后得到第二个三角形;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