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7-3内容摘要:
【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 : “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 “ 干支纪法 ”。 如《冯婉贞》: “ 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 ” 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 1)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 殽之战》: “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 2)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 “ 庆历四年春 ” 、《琵琶行》 “ 元和十年 ” 等。 ( 3) 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 丁卯 ” 指公元 162 7 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 “ 甲午战争 ”“ 戊戌变法 ”“ 庚子赔款 ”“ 辛丑条约 ”“ 辛亥革命 ” 等。 ( 4)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 “ 淳熙丙申 ” , “ 淳熙 ” 为南宋孝宗赵昚 ( s h232。 n)年号, “ 丙申 ” 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 1) 序数纪月法。 如《采草药》: “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 《〈指南录〉后序》 “ 德祐二年二月 ” ,“ 是年夏五 ” , “ 五 ” 就是五月。 ( 2) 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 “ 建 ” 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 建子月 ” 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 3) 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 “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 孟冬 ” 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 1) 序数纪日法。 如《梅花岭记》: “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 《项脊轩志》: “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三五 ” 指农历十五日。 ( 2) 干支纪日法。 如《殽之战》: “ 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 ”“ 四月辛巳 ” 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 如《礼记 檀弓》 “ 子卯不乐 ” ,“ 子卯 ” ,代指恶日或忌日。 ( 3) 月相纪日法。 指用 “ 朔、朏 ( f ěi ) 、望、既望、晦 ” 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 ( 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如《祭妹文》 “ 此七月望日事也 ” ;《五人墓碑记》 “ 在丁卯三月之望 ”。 ( 4) 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如《登泰山记》: “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 【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 1) 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 ( y ) 中、日中、日昳 ( di 233。 ) 、晡 ( bū) 时、日入、黄昏、人定。 ( 2)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如下。 天色纪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 时: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序数纪时: 23 ~ 1 点 1 ~ 3 点 3 ~ 5 点 5 ~ 7 点 7 ~9 点 9 ~ 11 点 11 ~ 13 点 13 ~ 15 点 15 ~ 17 点 17 ~19 点 19 ~ 21 点 21 ~ 23 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 “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 【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 ~ 21 点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 ~ 23 点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 ~ 1 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 ~ 3 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 ~ 5 点 4 古代地理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司马光《赤壁之战》: “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 “ 中华 ” ,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 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 “ 赤县神州 ”。 毛泽东词《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中有 “ 长夜难明赤县天 ” 诗句。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 “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四海】 参 见 “ 海内 ” 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 “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 “ 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 ”。 李白《古风》诗: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 “ 天下 ”。 《过秦论》: “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 “ 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 【西河】 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会于西河外渑池。 ”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 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史记 项羽本纪》: “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江左】 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 “ 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 “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淮左】 淮水东面。 《扬州慢》 “ 淮左 名都,竹西佳处 ” ,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 “ 山东 ” 之 “ 山 ” ,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 “ 山东 ”。 如《汉书》曾提到 “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 鸿门宴》: “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 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 【岭峤】 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采草药》: “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 ( 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 “ 朔 ” ,泛指北方。 《采草药》: “ 朔漠则桃李夏荣。 ”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 ”。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 “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 隋唐以后简称 “ 辅 ”。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过秦论》 “ 北收要害之郡 ”。 【州】 参见 “ 郡 ” 条。 《隆中对》 : “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谭嗣同》 “ 旋升宁夏道 ” ,这里的 “ 道 ” ,指道的长官。 【路】 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指南录〉后序》: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汉阴 ”指汉水南面。 【古称别称】 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柳敬亭传》: “ 尝奉命至金陵。 ”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姜夔《扬州慢》: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5 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 “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 “ 连辟公府,不就。 ”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 ( 即童生试 )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 “ 四书 ” 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 “ 童试 ”。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 ( 秀才 ) 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 包括京城 ) 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 闱,考场 )。 主考官由皇帝委 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 ( j i 232。 ) 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 “ 进士及第 ” 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 ( 鼎元 )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 “ 进士出身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 同进士出身 ” 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进士】 参见 “ 殿试 ” 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状元】 参见 “ 殿试 ” 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会元】 参见 “ 会试 ” 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 参见 “ 乡试 ” 条。 生员 ( 秀才 ) 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7-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