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29函数与方程内容摘要:
宏观管理,除了应征税收外,还征收附加税,已知某种酒每瓶售价为 70 元,不收附加税时,每年大约销售100 万瓶;若每销售 100 元国家 要征附加税 x 元 ( 叫作税率 x %) ,则每年销售量将减少 10 x 万瓶,如果要使每年在此项经营中所收取的附加税额不少于 1 12 万元,则 x 的最小值为 ( ) A . 2 B . 6 C . 8 D . 10 [答案 ] A [ 解析 ] 依题意有: ( 100 - 10 x ) 70 x100≥ 1 12 , ∴ 2 ≤ x ≤ 8. 分段函数模型 提高过江大桥的车辆通行能力可改善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大桥上的车 流速度 v ( 单位: km/ h)是车流密度 x ( 单位:辆 /km ) 的函数.当桥上的车流密度达到200 辆 /km 时,造成堵塞,此时车流速度为 0 ;当车流密度不超过 20 辆 /km 时,车流速度为 60km/ h. 研究表明:当 20 ≤ x ≤ 200时,车流速度 v 是车流密度 x 的一次函数. ( 1) 当 0 ≤ x ≤ 200 时,求函数 v ( x ) 的表达式; ( 2) 当车流密度 x 为多大时,车流量 ( 单位时间内通过桥上某观测点的车辆数,单位:辆 /h) f ( x ) = x v ( x ) 可以达到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 精确到 1 辆 /h) [ 思路分析 ] 首先求函数 v ( x ) 为分段函数,然后利 用一元二次函数配方法或基本不等式求解. [ 规范解答 ] ( 1) 由题意:当 0 ≤ x ≤ 20 时, v ( x ) = 60 , 当 20 ≤ x ≤ 200 时,设 v ( x ) = ax + b ,再由已知得 200 a + b = 0 ,20 a + b = 60 ,解得 a =-13,b =2003.故函数 v ( x ) 的表达式为 v ( x ) = 60 , 0 ≤ x ≤ 20 ,13 200 - x , 20 x ≤ 200. (2) 依题意并由 (1) 可得 f ( x ) = 60 x , 0 ≤ x ≤ 20 ,13x 200 - x , 20 ≤ x ≤ 200 . 当 0 ≤ x ≤ 20 时, f ( x ) 为增加的,故当 x = 20 时,其最大值为 60 20 = 1 200 ; 当 20 x ≤ 200 时, f ( x ) =13x (200 - x ) ≤13[x + 200 - x 2]2=10 0003, 当且仅当 x = 200 - x ,即 x = 100 时,等号成立. 所以,当 x = 100 时, f ( x ) 在区间 [ 20,200 ] 上取得最大值10 0003. 综上,当 x = 100 时, f ( x ) 在区间 [ 0,200] 上取得最大值10 0003≈ 3 333 , 即当车流密度为 100 辆 /km 时,车流量可以达到最大,最大值约为 3 333 辆 /h. [ 方法总结 ] ( 1) 本题所列出的函数为分段函数,要注意结合题意明确各段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 1)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用分段函数表示的,如出租车计费、个人所得税等,分段 函数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 2) 分段函数主要是每 一段自变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不同,可以先将其当作几个问题,将各段的变化规律分别找出来,再将其合到一起,要注意各段变量的范围,特别是端点值. ( 3) 对于分段函数模型的最值问题,应该先求出每一段上的最值,然后再比较大小.另外在利用均值不等式求解最值时,一定要检验等号成立的条件,也可通过函数的单调性求解最值. 已知 A , B 两地相距 15 0km ,某人开汽车以 60 km/h 的速度从 A 地前往 B 地,到达 B 地停留 1h 后 再以 50km/h 的速度返回 A 地,把汽车离开 A 地的距离 x ( km) 表示为时间 t ( h) 的函数,则下列正确的是 ( ) A . x = 60 t + 50 t (0 ≤ t ≤ ) B . x = 60 t , 0 ≤ t ≤ ,150 , t ≤ 150 - 50 t , t ≤ C . x = 60 t , 0 ≤ t ≤ ,150 - 50 t , t D . x = 60 t , 0 ≤ t ≤ ,150 , t ≤ ,150 - 50 t - , t ≤ [ 答案 ] D [ 解析 ] 依题意,函数为分段函数.求出每一段上的解析式即可 . 指数函数模型 某城市现有人口总数为 1。北师大版高考数学一轮总复习29函数与方程
相关推荐
, a6= 243 ,求数列 { an} 的通项公式 an及前 n 项和公式 Sn,并求 a9和 S8的值. [ 解析 ] 在等比数列 { an} 中,设首项为 a1,公比为 q ,由a3= 9 , a6= 243 ,得 q3=a6a3=2439= 27 , ∴ q = 3. 由 a1q2= a3,得 9 a1= 9 , ∴ a1= 1. 于是,数列 { an} 的通项公式为 an= 1 3n
( -22,-22, 1) . ∴ NE→= AM→且 NE 与 AM 不共线. ∴ NE ∥ AM . 又 ∵ NE 平面 BD E , AM 平面 BD E , ∴ AM ∥ 平面 BD E . (2) 由 (1) 知 AM→= ( -22,-22, 1) , ∵ D ( 2 , 0,0) , F ( 2 , 2 , 1) , ∴ DF→= (0 , 2 , 1) . ∴ AM→ DF→=
6 - a 2+ 5 - b 2= r2 0 - a 2+ 1 - b 2= r23 a + 10 b + 9 = 0,解得 a = 7 ,b =- 3 ,r = 65 .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为 ( x - 7)2+ ( y + 3)2= 65. ( 2) 设圆的方程为 x2+ y2+ Dx + Ey + F = 0. 将 P 、 Q 点的坐标分别代入得 2
= x3-12x2- 2 x + 5 ; ( 2) y = 2 x2- ln x . [ 解析 ] ( 1) ∵ y ′ = 3 x2- x - 2 = (3 x + 2) ( x - 1) , ∴ 令 y ′ 0 ,得 x ∈ ( - ∞ ,-23) ∪ (1 ,+ ∞ ) . 当 y ′ 0 时, x ∈ ( -23, 1) . ∴ 函数的增区间为 ( - ∞ ,-23) , (1 ,+ ∞
次函数的解析式时,如果选用的形式不当、引入的系数过多,会加大运算量,易出错. 已知二次函数 f ( x ) 的图像过 A ( - 1,0) , B ( 3,0) , C (1 ,- 8) . ( 1) 求 f ( x ) 的解析式; ( 2) 求 f ( x ) 在 x ∈ [ 0,3] 上的最值; ( 3) 求不等式 f ( x ) ≥ 0 的解集. [ 解析 ] (1) 由题意可设 f (
„ + xnpn求其均值.随机变量的均值是一个常数,它不依赖于样本的抽取,只要找准随机变量及相应的概率即可 计算. 从某小组的 5 名女生和 4 名男生中任选 3 人去参加一项公益活动. ( 1) 求所选 3 人中恰有一名男生的概率; ( 2) 求所选 3 人中男生人数 X 的分布列,并求 X 的均值. [ 解析 ] ( 1) 所选 3 人中恰有一名男生的概率 P =C25C14C3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