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课件3内容摘要:
0年 7月,美国步兵第24师一部到达朝鲜大田车站 美军越 三八线 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美军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地区 美军入侵朝鲜的同时,还悍然出动第七舰队 入侵我国 台湾海峡。 图为美国 《 新闻与世界报导 》 登载的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的消息 1950年 10月 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在接到金日成的请求后,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 在这种情况下,去还是不去呢。 出兵。 不出兵。 大家谈一谈嘛 中国 美国 钢产量 60万吨 8785万吨 原油产量 20万吨 发电量 45亿度 3880亿度 军舰吨位 4万 300万 军用飞机 60架 国民收入 150亿美元 2400亿美元 人均收入 24美元 1600美元 国防开支 10亿美元 150亿美元 1950年中美两国实力对照 ①出兵: 后果。 ②不出兵: 后果。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 毛泽东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1950年 10月 19日,首批 中国人民志愿军 部队在 彭德怀 司令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捐献款 可买飞机 3710架 踊跃报名志愿军 人民支援前线 全国捐献款 这是截至 1952年 5月全国人民捐献的款项,折合新人民币为。 全国支援抗美援朝 毛泽东的儿子 毛岸英 成了 “ 第一个志愿兵 ” 战斗英雄 黄继光 邱少云 烈火中永生 最可爱的人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如 黄继光、邱少云等。 1953年 7月 27日,美国被迫在 《朝鲜停战协定》 上签字 欢送志愿军归国 起止时间: 1950年 10月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课件3
相关推荐
回答: 农村土改后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 什么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农业改造 农业改造 必要性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 形式 农业互助组 初级农业 合作社 高级农业 合作社 集体化道路 农民积极报名入社 “ 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 ”。 因公社时分配各种粮食、财物都要用工分这个大分母去分,所以社员把工分看成是命根子。
克拉玛依油田 “ 一五 ” 期间,全国重点建设工程之一 —— 沈阳第一机床厂生产车间一角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今天的沈阳第一机床厂 1956年 7月 13日,中国第一辆 “ 解放 ” 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 这是第一辆 “ 解放 ” 牌汽车 周恩来总理视察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6年 7月 19日试制成功的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 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试制成功了喷气式飞机 1957年
四)时尚 ——“一个全新的视角 ” 作为社会化的人 ,不能把眼光局限于书本,而是要用所学知识去审视我们日益变化的世界,去正确判断、理性看待新的现象和新的事物。 (五)时政热点、图表 ——“一座最具潜力的矿山 ” 二、非选择题部分 (一)时政热点 ——“一扇情趣盎然的窗 ” 、覆盖面广、主观能动性大、与乡
19461949三年解放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开国大典 1949年 10月 1日 阅读书本第 4页,思考以下问题: 开国大典举行前召开了什么会议。 主要内容是。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时间: 内容: 政务院总理 兼外交部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 总司令 1949年 10月 1日下午 2时 会议接受 《 共同纲领 》 的施政方针 任命 毛泽东 为中央政府 军事委员会主席 ,
你 的言语 , 它将变成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 , 它将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 , 它将变成 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 , 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2 回避现实的人 , 未来将更不理想。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 , 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 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 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 , 并不是一飞就到的 , 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 , 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3
at that time? Please read the dialogue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nswers Thirty Yes, there Question 1: When was Liu’s dad at this school? Question 2: Was there a library? Question 3: How m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