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七议论文写作训练17-6内容摘要:
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的对比 ,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 这种对比叫作 “ 横比 ”。 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 这种对比叫作 “ 纵比 ”。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 [ 典例 1] 在 “ 利 ” 的诱惑下,还能坚守 “ 义 ” 者,他无论失去了多少,都能得到补偿,甚至能收获更多。 还记得 “ 非典 ” 期间人们哄抢板蓝根、日本大地震期间人们哄抢食盐吗。 一些商家嗅出了商机,或囤积居奇,或高价卖出,赚了个盆钵满金。 然而,却有一个名叫 “ 神威 ” 的药厂,在 “ 非典 ” 期间反其道而 行之,不仅降低了药价,还大量抛售药品以稳定市场。 灾后,那些哄抬物价的商家被消费者 “ 用脚投票 ” 给“ 踢死 ” 了不少,而 “ 神威 ” 却大发神威,不但弥补了灾中因降价而造成的损失,而且成为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真可谓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啊。 ( 2 0 1 6 年四川高考佳作《义利兼得,有何不可》 ) [ 典例 2] 天生老实的人,用不着自卑。 俗话说的好:“ 笨鸟先飞。 ” 相信,只要我们勤学苦练,一样可以变得聪明。 据说,曾国藩天生比较笨。 有一次,他在灯下苦读,窃贼到他家里行窃,想等他人睡了再偷。 哪知窃贼都听得能背诵了,可曾国藩还在一遍一遍地诵读。 窃贼不耐烦了,从房梁上跳下来骂他蠢笨如牛。 接着背了一遍给他听,然后得意扬扬地走了。 贼不可谓不聪明,然最终却只是个贼,勤学苦练的笨小孩,不可谓不老实,最终却成为了震古烁今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理学家。 他虽然天资蠢钝,但老老实实学习,一样成为大学问家。 ( 2 0 1 5 年四川高考佳作《做一个聪明的老实人》 ) 训练 请以 “ 人生需要沉稳 ” 为题,写一段正反型的论证。 答: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答案 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 “ 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 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 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 ,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 ,功成名就。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楚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 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 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3 . 归纳型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述方式,先写出观点句,阐释句,然后列举多个事例,最后一起总结概括。 [ 典例 1] 看似用不上的东西,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持守和抉择。 阿长浓重的吴侬口音所讲述的《山海经》,曾不止一次打动鲁迅幼小的心灵,那九目六手的怪物, “ 以乳为目 ” 的刑天都是看似无用之物,然而。20xx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七议论文写作训练17-6
相关推荐
英语老师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为家庭操劳,处境窘迫,精神生活一片空白。 文章既呼吁人们关心年轻人成长,保护其心灵不受伤害,又表达对生活窘迫、艰难度日的底层百姓的悲悯。 解析 英语老师职业素养虽然不高,但对学生有朴素的爱,并无迁怒学生之心。 2 .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含义。 (1 ) 然后一教室芽一般的声音又怯怯冒出来,顷刻间又是一片 灿烂. .。 答: __ ____ ____
丰富了题目的内涵,使 “ 苍茫 ” 厚重的人文意蕴具体可感。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所写的题干中涉及的内容,然后再看这一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与主题的关系。 文章倒数第三段写到 “ 家乡的父母官 ” ,倒数第二段写到“ 都市来的大学生 ” ,这两者有个共同点,都是具有宽广的胸怀、无私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壮举,这是横岭巨变的原因,有厚重的 人文意蕴也预示了横岭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3
的含意。 (3 ) 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 ) 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某句的理解。 (5 ) 请赏析画线的句子。 命题角度一 含蓄句 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或有一定的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懂得的句子,一般都运用象征等手法。 通常这类语句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 “ 句表意 ” ,第二层“ 句内意 ” ,第三层 “ 句外意 ”。 且做且思
一 ( 解说分论点一 ) —— 举例或引理论论据 —— 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 2 .提出分论点二 ( 解说分论点二 ) —— 举例或引理论论据 —— 分析事例或解说理论论据。 第三部分: ( 结论 ) 重申全文中心论点,提出怎 么办。 说明:第二部分分论点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二至三个,最多四个。 可以是并列式的,可以是正反对比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论点。
在原文中找到被考查的概念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间。 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一个段落的某个信息区 间,这个段落多数出现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也有分散在不同的段落的情况。 如 [ 例 1] 中被考查的概念 传统技艺 ,信息就是分散在不同的段落。 2 . 文题对比细排除 找到各个选项与原文对应的文字,一一比照。 一是比照选项与原文所阐释的角度是否一致,如原文说的是原因
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① 杜 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 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②交游万事慵。 [ 注 ] ① 此诗与《登高》为同一时期作品。 ② 太向:过于。 本诗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